只需三步,就能解决你不敢开口说话,开口说不好话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自己开口表达的时刻。

但是很多人,通常只能够在“熟人范围”的圈子里,做到侃侃而谈。一旦离开这个圈子,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的“表达机制”就发生故障了,很难做到自如交谈。

一般来说,有四个因素,会制约我们在“舒适区”以外的表达:

第一,性格内向;

性格内向的人,平常都不太喜欢说话,更不愿意表达自己,就算说话,也只会跟一些认为“信得过”的人交谈。

于是一旦遇到一些需要发言的场合,他们这种“习惯性行为”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害怕说话,甚至去逃避说话。

第二,对说话有阴影;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说话而经常遭到别人的取笑、打压或者批评,那么当你再一次面对类似的情景时,就很容易被这种“心理创伤”影响到自己了。

第三,过度追求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渴求,但如果时时刻刻都以这种观念去指导自己生活,那么就很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尤其体现在说话上。

由于追求完美,总对自己说话的内容过度关注,生怕一点错误都能毁坏自己的讲话,于是越在乎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容易不敢说了。

第四,心里没底气;

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没有底气,认为自己的说话水平不好或者不足,甚至觉得自己说的话没有其他人那么厉害,久而久之,就什么都不愿意去说了。

导致自己说话没底气的原因有很多,诸如自身缺乏自信,或者对自己谈论的议题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或者害怕信口开河等,都会影响到我们说话的欲望。

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够积累到“说话的资本”,在平常生活中随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训练自己对于说话有一个“敏感性”。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只需三步,就能解决你不敢开口说话,开口说不好话的问题


掌握脱稿讲话的基本技能

如果现在你拿着一张演讲稿,你能不能流利地把稿子上的内容说出来呢?相信大多数人,经过稍微的锻炼,都能够做到。

问题是,如果现在让你脱稿讲话,你又能不能流利地说出脑子里的内容呢?这种情况下,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轻易做到了。

看稿讲话,需要我们用到的表达技能,包括清晰的吐字、语气的润色,节奏的把控、感情的倾注等。

而脱稿讲话,就要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做到自信的心理、观点的明确、表达的条理、思维的敏捷。

也就是说,你在表达之前,首先要做到心理不紧张,能让自己把话顺畅地说出来。

然后表达时,你说出来的观点最好要有内容,有想法,而且讲述观点的过程还要做到清晰、条理。同时,保持思维的敏锐,随时可以应对突发起来的谈话情况。

当你具备这些讲话的技能,那么你的脱稿表达能力,才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当然,一篇文章要全部讲述这些东西是很困难的,在这里,我集中三点去说,分别是:

1,克服紧张的心理;

2,构建说话的内容;

3,铺排表达的逻辑。

每次表达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流程,只要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去练习,形成习惯性反应,那么我们的说话能力,就会在无形中获得提高,变成自身的一种技能了。

当我们掌握这种脱稿表达的技能,那么应对生活上那些舒适区以外的表达,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先来说说第一点。

只需三步,就能解决你不敢开口说话,开口说不好话的问题


克服紧张的心理,让紧张感变成常态

我们每个人面对陌生的情景时,出于人类的本能,在心里肯定会有那么一点的恐惧感或者不安感。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完美”应对当前的局面,又由于害怕自己应对得不好而丢脸,那么这种心理压迫感,就会导致我们产生紧张了。

那怎么办呢?其实解决办法,不外乎三种:

第一,给自己培养一个表达的“万用模式”;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面对的说话场景千千万万,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个说话场景,事先都有一个针对性的专门表达模式。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先习得一个表达的“万用模式”,然后再根据自己每次面对的不同场景,修改这个表达的“万用模式”,以便适用当下的情况。

所以在面对一些我们无法事先做好准备的说话情景时,我们怎么去调动这个表达的“万用模式”,以此帮助自己应对当前的问题,才是最实在的解决方法。

第二,找到导致自己紧张的核心因素;

有时候即便你做好了所谓的“准备”,但心里依然会不自觉地感到紧张,这时,你就需要介入理智,去思考导致你紧张的那个核心原因了。

为了能够弄清楚你为什么紧张,你最好先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问自己这些问题,可以让你理智地看待当前紧张的情况,从而更好压制自己这种情感上的情绪。

第三,进入忘我的新角色中去讲话;

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个方法。

很多人说话,在说的时候由于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所以很难留意到自己的表现。由于留意不到自己的表现,他们说起话来就能够做到忘我的境界,全情投入。

但如果你把他们说话的视频播放出来,他们看到自己的表现后,就会顿时觉得很尴尬,很丢脸,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子说话。

这就说明,当我们说话时,如果能够做到放下自我,我们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自己的表现上,从而更容易让自己做到自如表达。

想要做到忘我,你就需要在私底下给自己构建一个“新角色”。这个新角色跟现在的你是不一样的,充满热情,充满自信,说起话来大方得体,有模有样。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构建这个说话新角色,你可以参考那些说话厉害的人,“扮演”他们的角色,用他们的姿态去说话,直到你形成自己的风格

私底下不断演练这个角色,当你对这个角色有一个熟悉的感觉,你说话时就会调动出这个角色去表达,你就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本的样子了。

正所谓“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假装,直到你成功为止)”。

这时你的忘我,就不是那种无意中丢脸的忘我,而是通过自己训练出来的有意识忘我了,对说话就很有帮助。

只需三步,就能解决你不敢开口说话,开口说不好话的问题


构建说话的内容,懂得想才懂得说

有了一个淡定自如的心理素质,接着就要让自己“有话可说”了。

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要表达的点。而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一般由三个原因造成:

一、对话题不熟悉,没有认知;

二、找不到表达的切入点;

三、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表达;

对于第一个原因,谁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如果你对于话题没有相关的认知,超出你的知识范围,那么你就很难进行表达。

但如果你有相关的认知,而又无法表达,那说不定就是找不到表达的切入点,或者找到切入点,又不知道怎么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进行表达。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锻炼方法,就是三分钟演讲练习。

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场景,例如2020年春节家人团聚,你想给亲人们做一个三分钟的演讲,怎么做呢?你就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去填充内容:

1,主题(表明你为什么要说话的原因,你有什么观点?);

2,佐证观点的故事(能够切合主题的相关小故事,或者理由);

3,结束语(对于你要表达的内容做一番总结,给出感想)。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我们要说什么话,跟谁人说,都会包含这个“表达公式”。只是有时我们只说主题,有时只说故事,有时就只说总结。

那么根据这个“表达公式”,在结合前面导致你不知道说什么的原因,你能够完成这个三分钟的演讲吗?

首先你要问一问自己,你对“主题”熟不熟悉?这个主题可以说一件你觉得开心的事,也可以说一说你在工作上的困难,这些内容相信你应该都熟悉了。

既然熟悉,那么你就要找到表达的切入点。如果你想给家人分享一件开心的事情,那么从哪个地方切入讲述更好呢?毕竟开心的感觉非常模糊的,你需要找出一个具体的点作为切入口。

如果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是因为你找到了一个女朋友,而且非常适合你(这是你表达的主题),那么以“适合”作为讲述的切入点,说一说对方为什么适合你,讲述一下原因,分享一个可以佐证的小故事,就可以以此构建内容了。

最后,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用这种方式去组织语言,那么你说出来的话就会更有条理了。

这就来到了第三步。


只需三步,就能解决你不敢开口说话,开口说不好话的问题


铺排表达的逻辑,让说出来的话有条有理

有了上一步对内容的构建,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这些内容全部铺排起来,形成一个表达的整体。

但如果你有仔细思考上一步的做法,相信你也知道,所谓“铺排表达的逻辑”,其实就是把主题、故事、总结这三部分内容,由上到下串联在一起说出来而已。

怎么做呢?首先对应“表达公式”,做好相应的内容填充和扩充:

1,主题:我找到了非常适合我的女朋友。

2,佐证观点的故事:一起旅游的时候,女朋友对我照顾得很好。

3,结束语:以后我会带她回来给你们见见,希望你们会喜欢。

针对这个表达公式,思考每一点的内容之后,就可以把这三点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表达“内容包”,开始跟家人进行表达了:

“爸妈,趁着春节,我有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想和大家说说的,就是我已经找到一个女朋友啦,是我的大学同学。我觉得这个女生非常适合我,我很爱她,她也很爱我。(主题

之前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去旅游,她是某个女同学的朋友,也跟着一起去玩,坐高铁的时候刚好坐在我前面,于是我们就有机会聊起来,成为朋友了。(讲述故事的前因

没想到,她跟我的爱好非常相似,都喜欢看书,喜欢去旅行,也喜欢看电视,听歌的口味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她跟我们是住在同一座城市!(主题的切入点

后来有一次我不小心淋雨生病了,只能睡在宿舍里,完全没有精神去吃饭,而她那天刚好要还我的书,得知我病了后,就连忙买饭给我吃,还给我买药,拜托我舍友送回来,对我很关心,从那时开始,我也开始慢慢对她产生感觉了,我觉得这个女孩,很适合做我的另一半。(佐证主题的故事的原因

现在我们已经在一起差不多一年啦,我们都打算毕业后,都回来自己的家乡工作。爸妈,到时有机会,我再带她回来给你们见见,希望你们也会喜欢啊!”(结束语,总结


只需三步,就能解决你不敢开口说话,开口说不好话的问题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个例子也许在表达的过程中,夹杂着父母的问话,所以这些内容会被“打散”。

但总的来说,只要我们能够把主题、故事、总结这三部分内容想清楚后,然后将其串联起来,就能够成为一个非常有条理的表达了。

值得注意的是,讲述“前因后果”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说法,这也是组织语言的不同方式

我在之前文章谈到过一个例子,就是针对“上海迪士尼不好玩”这个观点,找到切入点后,就有两种阐述观点的语言组织形式:

1,首先乐园人太多了,玩哪个机动游戏都要排队一个小时,而且只玩个一两分钟,没意思。然后里面的东西价格又贵,吃饭都要上百元,简直就是坑人。最后就是乐园的表演比较普通,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特别感觉,特色不够。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好玩的感觉呢?

2,因为在乐园游玩的人实在太多了,玩什么机动游戏都要排很久的队,而且里面的东西价格又贵,吃饭都要上百元。再者,就是安排的表演环节比较普通,特色不够,所以这个游乐园给我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好玩了。

由此可以看得出,运用不同关联词去组织语言,即便是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本文的例子,就有“之前”、“后来”、“现在”这种时间词去组织语言。所以,当你要组织语言时,就可以用到这种方式去构建内容。

当你融会贯通这些技巧,那么你的表达能力,就能够做到“收放自如”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万用   说话   佐证   切入点   忘我   好话   美文   紧张   角色   观点   讲话   原因   感觉   组织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