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自信,一味地讨好,反而会失去自我,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新来的朋友,记得点击右上方红色关注

心理学:不自信,一味地讨好,反而会失去自我,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有一种人是讨好者,内心敏感,不懂拒绝,还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

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要明白,一味地讨好,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友谊,反而会失去自我。

那些存在你身边,刻薄的人,会看不起,嘲笑你,而正常的人,则不屑与你这种人交往,觉得你没有价值,甚至和你相处交流,都会让他们感觉非常不舒服。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行为模式,核心表现就是压抑自我需求,在社交上疲于应对,过于注重别人看法和需求,以及倾向沉迷在自我的世界中。

身上有“讨好型人格标签”的人,说好听一点,就是个善良的人,愿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什么委屈都往自己肚子里咽,然后卑微的去讨好别人,说不好听一点,这种人格,就是可以被人随便欺负的对象。

综上所述,讨好型人格,内心是空虚的,无法认清自我,因为讨好型人格所有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大多都基于别人的认可,只有被别人认可、需要的时候,他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心理学:不自信,一味地讨好,反而会失去自我,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学者发现,讨好型人格大多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跟小时候缺少关爱和认可有所联系。尤其是从小生活在父母“控制欲”下的孩子,最容易患上讨好型人格。

比如,孩童在小时候做错事,说错话,被父母各种指责、打骂,为了取得父母原谅,就逐渐学会了讨好,认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不会被父母打骂,长大后,也不知不觉地把“讨好行为”带入社会,成了一大缺陷。

讨好型人格,是自卑的

讨好型人格,通常都期望他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他相应的回报,意思是,我这么讨好你,你应该也会对我好吧?事实上,过分讨好别人,是他来自心里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卑”。

自卑的反义词是自信,正是因为缺乏自信,他才急需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即使自己有时候并不开心,却还是会忍耐,有时候想改变这种行为,但这种行为已经变成深入骨髓的习惯了。

如何改变这种人格?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这件事,本身就是痛苦的,需要有坚定的意志。

那些从小被原生家庭影响长大的孩子,在患有讨好型人格后,往往很难改变了,就像上面说的那一句,“这种行为已经变成深入骨髓的习惯了”。所以,想要改变,确实很难。

心理学:不自信,一味地讨好,反而会失去自我,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但如果说讨好型人格,并非是童年印象,只是以短暂的频率出现,还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承认并了解自己正在讨好,脑子里必须蹦出,立即停止这种行为的想法。然后多关注自身,察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别人希望你怎样。

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原则跟底线,增强自我边界意识。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这里自足自给,把一些琐碎的情绪写成文字,这里面有你发生过的,和未曾发生的,我们都是孑然一身,开始和结局都是如此孤独,很高兴遇见你。求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自我   错话   都会   友谊   美文   自卑   心理学   人格   小时候   好听   内心   情绪   对象   父母   习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