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娜评论青年作家于小芙《冬青》及其他

那些冬青如团团火炬,
烘暖了北方的天空
——于小芙《冬青》及其他
文 / 马佳娜

《菩提锦》《金兰谱》《冬青》的叙述虽各有侧重,但它们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回顾八十年前的一段“故事”,以及注定将被历史铭记的人物。他们是杨靖宇、魏拯民、吕英俊、王树义、李永云、陈德寿、思聪老师、洪勋老师、李松柏、高思孝、薛永林……他们一度活跃在辉发河、松花江、长白山……他们或在强敌面前,自然显露“灵魂的光芒”,或在“漫长的黑暗与无望中”,为民族“照亮前方的路”,并最终让一座山峰有了新的名字——英雄峰。近八十年后,一位满怀生之疑惑,精神上需要引领与救赎的写作者开始重走抗联的路,重温那些已然逝去的故事,她发现,“在生与逝之间这一小段距离上,似乎涂满了欲望的糖浆。所谓的红尘万丈,不过是埋葬在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中波澜不惊的光阴。而真正的忠诚、高贵和正义,是从对待自己的内心开始。心找不到出口,才是真正的孤立无援,铜墙铁壁。”而今,后辈们已无需面临英雄们彼时需要面对的巨大的血与火、生与死的极端苦境,但他们仍然需要精神的振拔和超迈之气,以克服平庸生活下沉的力量。《冬青》《金兰谱》以及《菩提锦》真正的命意,或在此处。
在这里,山川河流仍在,但已经难以捕获逝去的人事和他们精神的消息。其时,若干普通百姓如陈德寿,他们自然无从预知革命的胜利,又如何会有超乎常人的精神的坚守?!而是何样一种精神支撑着魏拯民以及其他抗联战士,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即便时常面临死生之际也仍然矢志不渝?!重走抗联的路,也因此并非简单的兴发历史的怀古之情,而是如何接通英雄精神的血脉,让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然照亮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后代的精神世界。抗联的故事已经过去近八十年了,这些故事留下的温度和痕迹即将被时光慢慢抹去,最终变成留在纸上的几个冰冷的名字和一些稀疏的脉络。重走抗联路,以精神的兴会感发使慢慢干枯的历史重新变得鲜活。那些不会写进史书的生命的细节,也因彼此精神的互证在实感经验中重新清晰起来:“爬过几道梁、几道坡,起初还数
清,跌了几跤就跌糊涂了。鞋子里的水也慢慢多了起来,越来越湿,越来越凉,越来越沉重。”抗联路的艰辛与险阻在个人的行走中才从纸上或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鲜活起来,变得可感可知。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举步维艰、疾病缠身,吃野菜树皮,住狭小潮湿的戗子,连维持生命都困难,却还在坚持战斗的英雄们的故事,也因之焕发生机,历历如在目前。
和平年代的温饱和富足渐渐掩去了他们战斗过的痕迹,却无法磨灭他们的不屈与信念,正如冰雪中的冬青和满山遍野的铺地锦还和当年一样繁盛。他们的故事还铭记在当年的亲历者和亲属中,口口相传,“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正如牡丹峰那棵树上刻着的“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虽然字迹已经难以辨认,却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当地人的心里。重走抗联路,“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桦甸”,在他们的讲述中,这些埋藏心底的故事瞬间重新焕发出活力。“王树义老人讲起的每个细节都清晰,仿佛就在眼前,说着说着就哭了,眼泪一大滴一大滴,落在干枯的手上。”“透过老人的泪水,我似乎重新认领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杨靖宇、魏拯民这些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还有很多无法载入史册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与敌人不屈斗争过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在老人们的叙述中口耳相传,成为弥足珍贵的记忆。“那些看上去旧而颓唐的老人们,他们的口里会吐莲花,也能生出惊天的秘密,他们怀里藏着意想不到的宝典。”冒死为魏拯民送粮食的陈德寿、为了送信而牺牲的团长李永云、启迪学生民族情感的教师赫思聪、为革命而牺牲的罗洪勋、组织劳工反抗的高梧、凤武……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正是这些星星点点的力量,“渐渐汇成细流,细流归海,其势汪洋”。这些人与事在于小芙的散文世界中生机勃勃、动人心魄。若干年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仍然能够藉此理解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
英雄和英雄们的故事并未远去,他们如冬青如团团火炬,烘暖了北方的天空,也将照亮整个世界。

马佳娜评论青年作家于小芙《冬青》及其他

▲作家于小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桦甸   松花江   长白山   细流   菩提   铭记   美文   鲜活   普通人   儿子   作家   民族   精神   英雄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