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杨闻宇:书房进入了晚年


散文 | 杨闻宇:书房进入了晚年

书房进入了晚年

文丨杨闻宇


期待《今文观止》

  现在兴用电脑、微信,传统老旧的书房,行将彻底淘汰。

  我在书房里泡了几十个春秋,晚年这最后的视线,当会集中于什么位置呢?

  人的阅读兴趣也像流水一样,有季节性的变化。变化的进程,转换的路径,从书房里的书架上就能看出些眉目。我这书架上下六层,放置的各类书籍经常地进行调整。某一阶段所热衷的书籍,总是归类于最便当的中层,取放自如,用不着垫个凳子或猫下身子上上下下。上了年纪,身体也折腾不起了。

  眼目下的书架顺手处,搁置的是各类散文选本,这些选本是长年累月、无意之中聚集起来的。初写散文时,一旦有某一篇进入了某个选本,出乎意料,直让我喜不自胜。写作的人,谁不期望自己的文章被社会认可呢?进入选本,正是被认可的一个标志。

  寒来暑往,拙文被收入选本的非止一篇、两篇,书架里贮存的选本,也就渐渐排起了队列。能被选收的篇目不断增加,也说明自己与时俱进,笔耕上没有原地踏步。偶尔翻检旧作时,与选本里同行文友的文章进行比较,也易于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失误与缺陷。能发现由衷羡慕的、强于自己的高手,往往也是在自己头脑比较冷静的时候。人在沾沾自喜之际,总感觉文章是自己的好。

  因为钦慕高手,我就从书店里特意寻找这位作者所出版的单行本。将到手的单行本仔细阅读之后,很快又发现其间的精品,大都被各路选家网罗进选本里来了。如果能从诸种选本里搜得这位作者的文章,也就更易于获取他笔下的精华之作。这种情况屡次出现,渐渐地,让我从心底对诸多选本的主编油然而生敬意。

散文 | 杨闻宇:书房进入了晚年

  其实,有名望的出版社打算出选本时,选择主编(选家)是很严谨、很慎重的,所选对象须博览群书,而且要在这个领域里识力过人,具备独到的眼光。如果择人失慎,所选多为平庸之作,出版社在日后是悔之无及的。本人能幸运地从诸多选本里,觅得素不相识的良师益友,首先得感谢出版社预先就相准了“伯乐”——眼光深远的选家。长期以来,各路选本都拥有相应的读者,这是一个一册到手、爱不释手的读者群。我相信这样的读者群,最能够理解出版社与选家所付出的巨量心血。

  选本的目标是选萃,大凡名家,其作品进入选本的可能性终究会大一些的。像我这样在散文界立有一个户头的作者,也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在选本里露面,实际进入,却是不容易的。这种情况,激励我得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人说复习是学习之母,欲取人之长,温故知新至关重要,而我在阅读时的“温故”之道,主要就藏掖在一系列不同的选本里。春秋交递,重温多年前保留下来的诸种选本,她们在晚年岁月里光芒熠熠,在我的眼里益发地显得珍稀、贵重。时下报刊上每天出现的文章铺天盖地,我这里精力有限,只好从选本里投靠自己所心仪的良师益友了。

  学习古文,书店总有《古文观止》及传统的选本摆在那里。那么,“今文观止”呢?因为时光如流,很可能就分头藏掖于我这书架上的选本里了……在书店里遇见拙作未能进入的那些选本,我也购买。因为出版社与选家各有自己的考量,从事写作者,须虚怀若谷、转益多师才成。小家子气,脚力不济,走不出去多远。

  我从一个农家子弟而成为读书人,就是沿着书本里的艺术作品,一步一步走进文学殿堂的,而今步入暮年,依然是个作品至上主义者。阅读时尊奉的是“按图索骥”的老路子,这里的“图”,就是眼前的诸多选本。我的经验是,凡是选本里能够反复出现的优秀之作,切不可轻易放过,因为经过时光陶冶的文字,经受诸位选家掂量过的作品,或者更具备传世的可能性。至于时下满天飞的所谓的名家之作,我倒不甚留意,这些名家里虽然也不乏后起之秀,而要从其间找到耐读的作品来,实在是费劲。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多少人事都云烟似的淡化了,过去了,可这书架上排列的诸多选本,却是再一次卷土重来,盘踞要津,让我迷恋、珍惜,甚至还有些年轻时爱恋、不舍的味道。


老伴与书房

  来过我家的朋友说:“你年近八旬,身体尚可,有时还动笔写点什么,可见你这个老伴,对你的帮助太大了。”我想也没想,就点头认可了。因为我们家每次搬迁,设计新居,老伴都为我考虑,对书房的经营、安排,是非常重视、格外精心的。

  其实,老伴自己,对书从来就不感兴趣。中年时,为了督促、诱使她看书、学习,见她干完家务休息时,我几次将选妥的可读性很强的书,特意递送到她的手里,可当我转身回到书房时,很快就会听到外边“啪”的一声,出去一看,她倚住沙发,已进入了梦乡,打开的书,胡乱扣跌在地上。接连几次,都是这样,我只好叹息,家务活繁杂,老伴是太累了罢。

  人各有性,勉强不得,多年以来,我已经习惯了老伴的性情,也不再对她提说读书的事儿。我这里能有个如意的书房,很可以知足了。

  晚年从陇地迁入青岛,儿子他们住在城里,我与老伴住在市外的海边。周六,三岁的孙子涤涤来我们这里玩个白天,黄昏时就被他们接了回去。我的书房与卧床、贮藏室连在一起,老伴与涤涤在厅里看电视,弄手机,平时很少进入书房,他们都不想打扰我。

  进入老境,健康第一。一个周日的早晨,我照例准备为老伴夹两个核桃食用(保健医生提倡老年人每天吃两个核桃),却发现在书房里的固定位置没有了核桃夹子。

  我对老伴发话:“你问问涤涤,把核桃夹子放到哪儿了。”

  在厨房里忙活的老伴说道:“星期天,娃正睡觉哩,别打扰他。”

  “快九点了,还睡什么觉嘛!”

  老伴对我报以训斥的声调:“你难道看见娃拿核桃夹子了?”

  “家里昨天没有外人,就我们仨嘛。”老伴嫌烦,不再理会我了。

  落座于书桌前,我给儿媳那边发去微信。过了片刻,儿媳回复道:“涤涤说,夹子搁在书房小衣柜左边的抽屉里了。”

  我从那个抽屉里取回夹子,夹好两个大核桃,送到在伙房里忙活的老伴的身边。老伴看了眼核桃,认为是我不慎将夹子搁到了别处,便对我反唇相讥:“你既然找不到夹子,怎么又夹出核桃来了?人老了,整天还泡在书房里,记性退化,只能是一天比一天痴呆。”

散文 | 杨闻宇:书房进入了晚年

  我不想做什么解释,转身回了书房。

  在书房里,我给儿媳又发去短信:“咱涤涤记性不错,隔夜的事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可他奶奶,上了年纪,蛮不讲理,告诉涤涤别学奶奶的样儿。”儿媳不晓得我与老伴方才拌嘴的情景,又发来短信:“他奶奶好啊!涤涤常说奶奶爱他哩。”

  2021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寄来的新著:《长长的话,慢慢说》。先生90岁了,还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段勉励的话,其书法也精湛老辣,独具神采,非常的珍贵。

  元月2日是个周六,上午我要外出办事,因为对此书爱不释手,就顺便放置在小茶几上。午间办完事回家,一眼就发现茶几上的书没有了,满屋里外寻找,不见踪影。涤涤与奶奶临时出去了,我急忙发微信打问书籍失踪的事,并叫他们赶快回家。

  婆孙俩进得家门,涤涤径直走过去,从沙发靠背底部,拿出了《长长的话,慢慢说》一书。我翻开浏览,全书完好,翻到扉页,发现阎纲老人的题词被红笔画得五抹六道,形同天书。我气急败坏,简直有点发抖:涤涤平时很少进书房,偶尔进入,也甚有礼貌,从不拿笔乱涂,今天怎么这样,实在反常!

  三岁孩童,懂得什么呢?我拿着摊开的扉页让老伴看:“这是怎么搞的!”老伴认真看了看,笑了:“我家涤涤娃可怜,不识字么,画的这些呀,就跟‘批文’一样!”

  批文!什么叫“批文”?现在的年轻人还懂得批文是什么意思吗?

  琢磨久违的“批文”二字,我渐渐起了疑心:扉页上这些蜿蜒来去的红色符号,很有可能是我这个不读书的老伴,示意小孙子画成的。

  我独自躺在床上,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觉得实在是对不起阎纲老兄……《长长的话,慢慢说》,“烦恼的事,慢慢想”吧,过了一个时辰,我总算是开窍了,想通了:

  天下书房,本是平静的代名词,命定也只有一个主人;当主人步入晚景时,按说,书房就更应当是个修炼到位的更加宁静的所在,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回事。老伴与我有缘,书房自难例外,整个家庭组成风浪里的一叶行舟,行舟里的书房,想要彻底宁静,是不可能的。

  书房与它的主人,注定是同一命运——这就是正常的生活。


散文 | 杨闻宇:书房进入了晚年

杨闻宇】1943年生于西安东郊。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投笔从戎后,曾担任肖华将军的秘书(上将肖华是《长征组歌》的词作者)。1976年进入原兰州军区政治部从事文学创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美文推荐⬇⬇⬇

原创丨王雁翔:那里的芬芳,我记得

散文 | 王雁翔:几重春色逐灯来

原创 | 王雁翔:祖国,今天我该怎样向您表白

散文 | 贾平凹:条子沟

散文 | 梁晓声: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晚年   书房   藏掖   散文   选本   扉页   批文   儿媳   夹子   老伴   核桃   美文   奶奶   出版社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