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的未来之我见

乡土文学的未来之我见

一:我们的文学本来就是植根于农村大地的,谈及近代文学也好,当代文学也罢,农村一直是文学的主战场。甚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写农村写农民才是文学的正道。

乡土文学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一直是主流文学中的主流。

我们熟知的文学流派中,随便说道几位,就能证明这点。比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孙犁为代表、刘绍棠、丛维熙等为骨干的“荷花淀”派,无不都是扎根于乡土,以乡土记忆与乡土叙述为主体的文学叙事典范。到了后来,乡土文学越来越盛,以至于有不会写乡土便不能成为大家,不会写农民便进不了文学史这一说法。

乡土文学的未来之我见

二: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经历了土地变革经历了包产到户经历了改革开放也经历了一系列时代大变局的中国乡村 ,也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综观我们的乡土文学创作,不得不说,写过去的多,等到了包产到户,责任田阶段,乡土文学的书写就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这期间虽不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出现,但总体来讲,文学在城乡二维选择上,却渐渐由乡土走向了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有大量的乡土文学,也有不少家喻户晓人人捧读的经典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比如《白鹿原》,还比如后期的《湖光山色 》等,但是就其书写角度与作家视野来看,已经 跟之前传统的乡土写作有了一定分离。比如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笔触虽然也扎进了乡村,但视角却是乡村年轻一代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挣扎,《白鹿原》虽然大气磅礴地勾画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秦岭,但其支撑和底色仍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其文化基因仍然是人与土地的捍卫。至于这阶段出现的其他乡土文本,不管作家多么地想将笔触扎到现实农村,但在书写过程中,仍然免不了将情感的经线深植到曾经的那一片土地。说白了流出的血还是曾经那片古老的土地的血,感情的根也还植在曾经那片深厚的土壤上。所以说,真正能切入到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乡村,紧跟时代步伐的乡土书写,在我们的文学国度里,仍十分稀缺。

乡土文学的未来之我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乡村的书写是缺位的,是离场的。我们至少缺下这样几课:

一是以曾经起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修水利,平田整地等重大乡村生产的建设,没有一部厚重之作。

二是对包产到户后乡村变化,包括生产力的解放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虽有不少作品,但真正切入到乡村命运的极少。很多都是图解式和白描式的书写,对那一阶段乡村的巨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探讨。

三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对乡土的流失,大量农民工外出,乡村变成留守场所,甚至逐步走向衰落与消亡,没有一部深刻解读乡村命运的作品。

四是对已经完成的脱贫攻坚,虽然今年一年内出了大量的作品,但不客气说,能号准脉,能真正站在乡村立场上对乡村与城市紧张关系,对乡村与城市命运共同体的探讨远还不够,这一年出的大量作品,与其说是乡村文学的丰收,不如说是对乡村文学的安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乡村文学,或者 新乡土文学,到底有没有未来?

对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乡村变革,我们的文学能否具备穿透力,能否改 掉摄像机式的白描与纪录,真正扎入到乡村这个 根中,切入到乡村命运这个大命题下,去重构我们乡村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乡土文学   包产到户   白描   笔触   巨变   乡土   美文   乡村   命运   作家   阶段   土地   农村   未来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