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儿时的赶集

昨天回了趟老家,路过集市,感觉少了小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特别是那种赶集的氛围,勾起了尘封多点的记忆。

老家的集逢单日才开,由于那时交通不便,一般都是和大人或者几个伙伴一起来回步行两个多小时。记得非常清楚,每次去赶集,就像过节一样,母亲都要换上干净的衣服。有一次,父亲带着弟弟去了,没带我。我追了好长时间,脚都被鞋子磨破皮还是没追上,回家后大哭了一场。

集上有卖小吃的,炒面,凉粉,凉鱼,糖葫芦等,而最多的就是一些家常日用品,还有卖鸡,猪,狗,猫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卖水的,那时没有矿泉水,饮料之类的,一个玻璃小茶杯倒上白开水,加点糖精,用一个玻璃片盖着,一杯二分钱。一次是个夏天,卖完药材后非常渴,母亲给我和她一人买了一杯,感觉母亲突然像变了一个人,竟然这么大方,这是我第一次喝这么奢侈的饮料!可是后来再也没有喝过,但这也成了我向伙伴炫耀的资本。每次去赶集,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为了看热闹,或者去理发、卖药材,花钱卖东西消费的事很少。后来家里有了自行车,父亲带着我或者弟弟去,就是为了帮他看自行车,什么也不给买。每次回来后,母亲都会笑着说,看车子的娃!

腊月的集人挤人,最热闹!十里八乡的人挑着粮食,扛着木头,骑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背着背篓,从四面八方涌来,卖掉粮食,木头,手工品,然后再采购年货,最重要的是割点肉,买点粉条,扯点布给小孩做新衣服,这样就可以过个幸福的年了。其他的东西自己地里都有,或者自己家里能做。有一次和母亲去赶集,看见卖麻花的,麻花又大又直。母亲说,人家的麻花咋炸的,怎么这么好!我站在一旁直流口水,可是母亲没有给我买!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理发。刚开始集上没有理发馆,理发的挑个担子,一边是个火炉,烧热水。另一边是脸盆架和凳子。理完后简单用肥皂给洗一下,回家后还得再洗。小时候我的发型只有两种,一种是光头,一种是短发。但理光头的时候比较多,因为这样省事,我们老家叫光葫芦。上小学后才开始理短发。后来理发摊就越来越少了,开始在理发馆理发,但价格比较贵,所以每次尽量理短点,这样理一次保持的时间比较长。

最后一次去赶集,是陪着病重的父亲去的。这时已经不分单双日了,来回坐着公交车,天气比较冷,人也很少。父亲一路走的都很慢,我问父亲想吃什么,我买点。可是他说他啥都不想吃,但我知道其实是他嫌贵,怕我花钱,始终没让我买。后来我们简单买了点蔬菜就回家了。

现在回想起来,集对我来说,让我看到了父母的辛劳和节俭,他们买东西一般不去城里,因为集上的廉价便宜,而且他们可以享受到集带给他们的惬意和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脸盆架   理光   架子车   理发馆   双日   麻花   买点   美文   短发   木头   儿时   老家   来回   粮食   自行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