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要不要将一切看淡?

人究竟要不要将一切看淡?

人只要陷入红尘之中,就有无限烦恼。因为生存竞争的激烈,处处陷阱,步步为营,人无法超脱,无法心静。要真正到达宁静的境界,只能看破红尘,无欲无求,没有其他的办法。

世间红尘滚滚,人们当中,差点的为安身立命苦苦挣扎,好点的也要为名为利终身奔忙,人辛劳奔走的身影被滚滚的红尘遮蔽,几乎分辨不清。

欲望其实是中性的,既非美德,亦非邪恶,人活着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是很正常的,只是不应过度浸淫其中,不可自拔。按照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只要满足了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这几项欲望,就可以止步了。无论是过度地追求权力、金钱还是名望,都会戕害存在本身。因为一旦过度,权力金钱和名望就成了自在的目的,而与旁人相比,对这些目标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不能适可而止,将终身劳碌,而无法真正停下来享受自己的存在本身。

因此,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最忙碌的时候,也应当是清醒的,使自己对自身的欲望处于自省、自觉和节制的状态。

人究竟要不要将一切看淡?

修行就是将身边的事情看淡,将所有的人与事看淡。只要入世过深,就无法获得最终的超脱。学着看淡一切,尝试看淡一切,就是修行过程要做的事。当一切都真正看淡了,修行就成功了。

然而,内心的纠结在于,人究竟要不要将一切看淡呢?世间所有能够做成功的事情,必定是被看重的,如果马拉多纳不看重踢球,他不会踢得那么好;如果帕瓦罗蒂不看重唱歌,他不会唱得那么好;如果爱因斯坦不看重物理,他不会发明相对论;如果卡萨诺瓦不看重情爱,他不会成为伟大的情人。因此,可以说,看淡世事与保持生命活力是一对矛盾。

人究竟要不要将一切看淡?

如果能够将生命力保持终身,永远对生活兴致勃勃,对一切兴致勃勃,直至生命终结之时,这当然再好不过,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到达的境界。厌倦、疲惫和冷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地占据人的身心,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自然过程。

我常常期望自己能够进入老僧入定的禅修状态,但是心中似乎还有绵绵不绝的生命活力在阻止我入定。解决的方案也许在一个常人意想不到的策略之中,那就是摆脱所有的世俗琐碎事情和寻常人际关系,而仅仅保留对美与爱的兴致,在有生之年不断地继续追求美与爱,直至生命的终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帕瓦罗蒂   心静   马拉多纳   爱因斯坦   老僧入定   名望   兴致勃勃   超脱   美文   红尘   权力   世间   境界   欲望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