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的词,看余秀华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爱你”

原创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才思和志向的女作家,也是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敢于面对世俗直抒自已的情感和见解,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公认的婉约派“正宗词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送别丈夫赵明诚外出游学时所作,抒发了作者与丈夫爱情的笃厚真挚。词中以花与水的比喻,以大雁传书的形象,吐露思念离人的相思之苦,寓情于物,真切动人,具体化,深刻化。她的另一首《醉花阴》词说自己为爱情相思,以致容颜消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像这样大胆而率直的表露爱情,歌唱爱情。在我国古代上层封建士大夫家庭出生的女性中并不多见,严重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伦理教条,客观上获得了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这时,批评声不绝于耳。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批评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尽管如此,王灼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的长短句“能曲尽人意”。其实,这是李清照早期为追求诗歌艺术的高峰之作。

李清照不但长于情,专于情,纯于情。也具有大丈夫的侠气。她的《夏日绝句》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充满了一腔爱国豪情,表现出女中豪杰的气慨。

后来,国亡家破,流离失所,李清照在痛苦和抗争中,写了不少关于渴望收复失地和关心社会现实的,以及对故国故乡怀念等作品,《声声慢》,《永遇乐》,《上兵部尚书胡公》,《金石彔》风格刚健清新,壮烈激越,成为她婉约词风的相得益彰的补充。

我们从上面李清照诗词的风格,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不难看出生活及环境对她的影响。其实,无论什么朝代,无论诗词赋也好,其他类型的文章也罢。任何一个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和流露所形成的。

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也是一样,她身体的残疾,生活欠了她爱情,也欠了她一分温柔。作为女人来说, 她渴望得到这些东西,活成自己内心想要的模样。于是她就给自己幻想了一个场景,写下了这一篇遭人反对的诗: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诗歌的语言质扑滚烫,直击人心,不单纯是自我爱欲的发泄,而是对人性的一次撕裂,对生存困境的言说,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憧憬和对生命的尊重。说了我们许多人想说而羞于启齿,不敢公开说的话。

诗歌发表后,惊艳的人说:哦,原来这类内容也可以写得如此精美?吓呆了的人说:她简直就是荡妇,流氓诗人。先说不能称她为荡妇,在婚姻存续期间,她没有这样做,她没有放纵自己的表现。其次更不能称她为流氓诗人,纵观她写的2000多首诗,没有污言秽语,只不过是语言朴素,表现直白,让人一下子就能读懂她的意思,这就是她诗歌具有魅力的所在。

那么她为什么会写出这样诗句来呢?因为她一直缺少爱情的滋润,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不配得到爱情的,而她却一直在追求。

她不止一次的在诗歌中摇旗呐喊,想得到正常人所能得到的那种爱和被爱。她在《爱》中 这样写道:“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他们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国“。

她在《唯独我,不是》……我不知向谁呼救,生命的豁口:很久不至的潮汐一落千丈/许多夜晚我是这样过来的:把花朵撕碎/我怀疑我的爱每一次都让人粉身碎骨/我怀疑我先天的缺陷:这摧毁的本性/无论如何,我依旧无法和他对称/我相信他和别人的都是爱情/唯独我,不是”。

她在(朗读者)舞台上奉上的《 给你》……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这表明她的心灵是干净的,爱也是纯洁的,不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是值得人们去呵护她,尊重她。

而有些人看不起她是残疾人,是农村妇女,是个脑瘫患者。因此她利用诗歌来怂对方,来进行负面的回击,写了一些,不应该写的诗,或者说不是十分正能量的吧,这是她不足的地方。作为好的诗人来说,胸怀要大度一点,眼光再放高点,远一点,不要计较一言半句,怂得来骂得去,反而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把自己诗歌的风格保持下去,而不要走上歪路,迷失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莫道   中国   项羽   闾巷   笃厚   缙绅   荡妇   美文   封建   诗词   诗人   花朵   诗歌   风格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