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你是怎样的人?

今天利用休息,再次拜读了蔡崇达先生第一部文学作品《皮囊》,每次细读,总有不同的感受。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在给《皮囊》的序里写过:“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是啊,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背负着自己的皮囊在不同的场合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孩子、父亲、母亲、职员、朋友、闺蜜.......在人生这场羁旅里,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


阿太,一个活到九十九岁,依旧精神矍铄、很舍得、绝不伺候肉体的老太——蔡崇达外婆的母亲。

在外婆去世时,经历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依旧冷静的阿太说:“因为我很舍得”;

因为切菜,把手指切断的阿太,在家人慌乱中,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弥留之际的阿太说:“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自由。”

寥寥数字,一个冷静、豁达、果敢的阿太就站在我的面前。

现在的我们总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殊不知,欲望太多,往往皆无所得。

能够舍得,需要的是勇气,也是一种大智慧。放下很多杂念,也是一种舍得。让复杂的心,尽可能变简单,世事也会逐渐豁然开朗。

人们背着种种皮囊、带着各样面具,生活在不同的场景内,切换着不同的角色。这是我们处在复杂社会中必须去扮演的角色。但,还是固执的希望,在寂静的夜色里,褪去面具的我们,能直面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从容去接受现实生活、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当有一天,也许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也希望我们能和阿太一样豁达。生时,拼尽全力、无悔无憾;死时,无所畏惧、淡定从容。

中国家庭的传承,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珊瑚虫。

“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一只只拼命往上长的珊瑚虫,就像是我们的父辈们。拼尽一生,都只为给子女更好的条件,无悔的将子女架在自己的肩膀上,成为子女向上攀爬的跳板和支撑。而长大成人后的子女们,又成了下一只拼尽一生向上攀爬的珊瑚虫,耗尽一生,就像当年自己的父辈支撑自己一样,支撑着自己的儿女继续向上攀爬。就这样一代代、一辈辈,在这种天然的无私奉献中传承着家族、传承着希望。

因为有爱,所以为家;

因为有家,所以总有归宿。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很多人拥有的只是钢筋水泥构建的房子。要真正地拥有一个家、一个灵魂的归宿,要和家人一起用爱建造、用共同的精神去维护。需要的是耐心,更是互相契合的灵魂。

年轻时,混迹黑社会无所畏惧的父亲,因为儿子的到来变得胆小,因为中风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变得惶恐、失控、无助。

在父亲一次次和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走向注定的结局。

“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

这话似乎很残忍、似乎切断了最后的那丝希望。但生活终究不是童话,也不是总有大团圆结尾的完美剧情。

生活,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在不同的年纪,我们都需要或被动、或主动地去迎接必然要面对的事情:像考试、像工作、像婚育。

很多时候,似乎我们选择很多,但是又选择很少。

我们总是在“什么样的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情”的谆谆教导中,一步步接受这样固定的安排。

曾经也想过反抗、逃离,但“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我们似乎永远逃不出命运这只大手,就像孙悟空逃不出五指山一样。

年少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屈服和无奈。但现在想想,如果命运走向必然如此,那就坦然接受。只不过,接受的只是必然出现的事件,至于事件有怎样的过程和结局,我们还是可以努力去争取和书写,毕竟这一生,我们只能来一回。别让自己的人生失控,也不算白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走一遭。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你是怎样的人?不用担心自己佩戴着面具,因为每个人都有面具;也不必解释每一张面具的原因,只要面具后的你从未忘记初心,坚守自己所坚持的,不枉此生便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皮囊   果敢   珊瑚虫   无所畏惧   父辈   豁达   美文   面具   子女   冷静   结局   角色   父亲   形式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