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最初只是想整理点喜爱的黑白照片发一组。“忽然想到”一些别的什么,随手记下,然后越记越多,竟成了一篇文。写完觉得这文风和话题跟邻镇“日不落计划”很搭呀,就拿去那边先发了。

沉淀两周之后越来越明白,这其实就是几年来萦绕于心的一个思考主题:心归何处?

很多年来,清同学都在幻想别处的生活,虽然有机会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午夜梦回,依然时时感到身陷重围,总觉得,目前过的,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直到不久以前依稀醒悟:“追寻”永无止境 ,落地“构建”才是归途。所以这篇文章写给平原女子的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在“追寻”与“创造”之间徘徊的人们的。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整理旧照片时发现,来柏林后的第一个春天拍下大量黑白的照片。那年似乎没有看见太多本地五月的色彩。不是没有,是没有“看见”。不禁感慨:人要真正生活在“此地”,是很难的,当你到了人人向往的“欧洲”,在你心里“真正的生活”,立马跑回了“故乡”,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养成一颗生活在“此地”的心,是需要历练和训练的,儿童除外。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我忽然想起前阵子大家在讨论的那位“平原女子”的现状,别人认为是“妥协”,我认为是“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因为她有一种哲学的天赋。但这种和解并没有受到她自己和外围的充分认可。

她真正的禀赋不在于“闯世界,为自己开拓一片新生活”,而是在精神领域。在没有受过训练的天然条件下,这等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她就是一位“原生态”的诗人和哲学家。在大家都不读书的古代,她就是土里长出来的“乡间智者”或“游吟诗人”角色。

但在精神领域的开疆拓土和现实生活中的开拓远行,完全是两码事。有时恰恰需要现实中的安宁与保障,以确保精神勇士有足够的资粮。她的先生了解她程度之深,也是让我有点感动。他说:“别人那个走出去的想法跟你那个,层次差远了!”他看到了她精神力量的与众不同,而且珍惜她。这种怜惜与呵护和年轻时代成全她的行动,甚至让我想到了伦纳德和伍尔夫,只不过平原上这一对还处在深沉的懵懂和混沌状态,囿于学识,囿于见解,没有再往前推一步。

“她追求的东西很抽象”,说得也没错,但不能因为“抽象”就不追求了。抽象正是整个思维升级、境界升级的关键,但也正是因为“抽象”,不可能在某一个具体的世间事物上找到,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去“构建”,注意是“构建”,不是去“找”。

她那与众不同的花园就是其中一种构建的方式。但对一个有抽象潜力的头脑来说,所有世间的实事实物都不能令其满足,必须有一个令“抽象”落到实处的载体。语言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绘画也是,还有音乐等等各种各样很多很多的载体。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我热切地希望她再次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历,放到自己的小平台上,让大家看见,看见这个生动活泼、层次丰富的灵魂。而她不要在意大家说什么,只管写自己想说的。(如果不想被打扰,就起个谁也不知道的昵称,自由地写。)写枯竭了,写够了,就去上网课,去学习新东西,学习她喜欢的审美和艺术。在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什么能真正挡住一个人学习的步伐,除了心里各种各样的栅栏。

其实20年前媒体的关注可能干扰了她自然成熟的进程,使她误以为自己“应该有一番作为”,而对“作为”的标准,又没有发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重负,搁谁都是。对她尤甚,因为禀赋高,自我期许更高。

所有的禀赋和热情都是能量,最终,最妥帖的出路都是服务他者,照亮他者,然后收获回馈和肯定,找到自己在群体中安身立命的独特方式。这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底层秘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禀赋,每个人都渴望用出自己的禀赋,相互照亮,借别人之长照顾自己之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情谊和能量就流动起来了。

这些能量如果捂在心里,不使用出来,搁谁都会烧坏。所谓的“自我”,供在那里,保全在心里,是于身心无益的,一定要用出来,找到服务他者的方式,用出来!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回到话题,这么多年来,她“突围”的方向搞错了,对她这一个独特的个体来说,真正的障碍和鸿沟不在城乡之间,而是在艺术与审美的“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所以她的共鸣者不仅在乡间,也在城间,有很多是艺术家和学者,几乎在所有人的心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第一次采访之后,就有人愿意提供对口支持,搞养殖、农家书屋等,她回绝了。之后的几次出走、找工作等,家人也支持理解,是她自己很快就回来了。可见很大程度上现实的大门是敞开的。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女子,有机会出去就在城市扎了根,不回去的。

那她为什么很快就回来呢?因为追求的东西在外面并没有。那她追求什么呢?如上所说,一种抽象的东西,我理解,最主要是“美”和“有审美的生活”。所有让她开心的事都和美和艺术有关;她深深地沉醉在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气味当中;爱读书看报,与人交接却不熟练……这些特质,明显是一个有艺术创造潜力的心灵状态。“闯荡、打工、创业”,等等,对这些宝贵又细腻的特质,会是粗粝的磨损。她本能地避开了进一步被磨损的可能,她的及时回归,有一种不自知的明智。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但创造的潜力和禀赋如果不使用出来,人一定会痛苦。文中一次又一次提到的“火山”,其实是创造力的火山,并不一定要靠“出走”来实现。应该把“突围”的方向调整为"从单纯的艺术欣赏者转型为艺术创作者"。创作是一种输出状态,火山就有了出口,而且是持续稳定温和的出口。张越说她“思想的勤奋程度超过大多数人,永远在思考中的人”,她也认为“瞎想”,对自己很重要。但只想不做,一样让人痛苦。

创作者需要很多很多的实践,光在那欣赏好作品可不行。实践到瓶颈之后,需要很多很多的学习,再实践,忙都忙不过来,都是实打实的一次次“突围”,要用掉很多能量。内在的火山自然就慢慢平息下来,但并不是消失了,是转化了。而且“创作”不仅仅意味着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整个生活都是创作,包括她的花园,她整理的洁净居室,和她调养出来的好孩子。

不用去考虑创作的门槛,先做起来再说,先朝正确的方向迈出一步再说。有了作品,抽象的“自我”就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慢慢驶出内心封闭的小岛,慢慢会遇到知音。只要一点点知音,就能构建一个友善很多的小环境。这些共鸣会带来新的指引,路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出去了……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摩西奶奶70岁才拿起画笔,90岁办画展。一切都来得及,所有爱美爱艺术的你们,一切都来得及!在这个所有学习资源向大众开放的网络时代,不赶这趟车,赶哪趟车呢?

希望有人把这篇文章转转转,转到平原女子手里,她看完就拿起笔来,对自己说:一切都来得及,现在就开始!像许许多多的自媒体作者一样,扎根“此地”,心行远方……

前二十年在现实世界的突围不能归结为“失败”,顶多是“试错”,因为人生的下半圆才刚刚开始,正是好时光。可不是吗?孩子已长大自立,自己还未太衰老,家中一切安好,正是重新启航的好时机。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这个时机,不仅仅是对平原女子,对所有年过半百的女性都是。六月,在这个家里已经没有儿童的儿童节,让我们牵起内心孩童的手,重新聆听她,重新发现她独特的禀赋,带她远航。远航不光可以用车用船,更可以用心、用文字、用画面,用所有创造性的方式!


作者简介

平原女子“突围”的方向在哪里(清林)

清林,撰稿人,童书译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曾旅居日本、美国,现居柏林。个人公号“滢清小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平原   女子   禀赋   创作者   美文   火山   抽象   载体   能量   潜力   独特   内心   方向   现实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