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文学不是什么崇高的世界,它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要了解自己。

——木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茨威格在《三位大师》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狄更斯笔下的主人公所追求目的是一所处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好看的住房和一群欢乐的孩子,巴尔扎克笔下的主人公追求的是带有贵族爵位的城堡,再加上百万家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之中,有谁追求这些呢?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永远向前奔去......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

的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对外在的追求都是弱化的,不管多么穷困潦倒,也不会因为物质本身而纠结。

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所求,他们求的是“心安”,是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中,人类如何自处的答案。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对于“上帝”“神”一类的概念,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里说得好:

无论我们在身体强壮、幸福顺遂的时候会怎样嘲笑奇迹,可是一旦生活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而只有奇迹才能拯救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重视这种独特和罕见的奇迹!

这也是超越这个世界的维度给人们的支撑:今生今世无法给出的可能性,无法实现的希望,还有另一个维度可以期待。

而这个超越存在者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

所以康德在三大批判里所做的事情是给知性划界,同时为信仰留下地盘:设立一个超越的维度是理性的要求。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文学的方式,给出了上帝死后人的种种生活境遇与角色。

裁决

上帝死了,人自然是裁决者,《罪与罚》与《鬼》都有这类的代表人物。

《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不只是杀人,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杀人或者行善。

他接济军官一家,却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因为是属于“虱”类的人,在他的理论里完全不需要活着。

试想如果老太婆也有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背后也有需要她支撑的家庭,跟军官一样,在另一个场合邂逅了另一个人,这恐怕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人没有全能视角,而人又充满了无限可能,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孩童时期非常顽劣,甚至从私德上来讲有很大的污点,但不影响这些人的作品、思想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卢梭)。

如果卢梭的身边有个拉斯柯尔尼科夫这样的人物,恐怕就没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社会契约论》了。

近年来人们热衷“扒”历史人物的污点,例如美国开国功臣们都蓄奴,黑人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私生活也颇受诟病。

人无完人,况且,人的未来无人知晓,连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做出什么。

人,这种有限性的存在,不能充当救世主的角色。

救赎

有限的人,不能以“我为你好”的理由来决定他人的命运。

即使这个人的判断是对的,被拯救者值得被拯救,可是人的“善”也无法完成救赎。

《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就是个例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如果说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善”是蒙上了人的欲望的善,那么梅诗金公爵则是完全神性的,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

梅诗金公爵更像现代版的耶稣,没有亲人,衣食无忧,似乎来到将军家单纯是为了拯救。

为了拯救娜斯塔霞,他可以与她结婚,对同样爱着自己的阿格拉雅的愤怒却不能理解。

他甚至会说出“我会和娜斯塔霞结婚,但我爱阿格拉雅”这种常人听起来颇为“混账”的话。

这种不顾一切的拯救终归会被当成“白痴”。

思考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关于善恶的问题上,人类的“思考”(理性)确实是无效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伊万可以看做“知性”的象征,用思考知识的方式来思考善与恶。

从康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善与恶的问题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实践领域的问题。

这个实践领域不是“实际”生活,而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对于有理性的人,理性必然选择自由,也必然选择悬设绝对的善(上帝)。

所以伊万对善恶进行的思考,最终结果是精神崩溃。

在《鬼》中,基里洛夫也是一个类似的形象,他践行了自己认为的“人类最高的自由——自杀”。

行动

在最高价值被罢黜的情况下,很多人要么疯狂追求现世的改变(幸福),要么进行破坏。(例如《鬼》中的很多角色)

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保留着对人性的希望,对善的期待。

《白痴》里的梅诗金公爵虽然救赎失败,但认识他的所有人都不会否认他的善良,这样的角色在《死屋手记》里是阿列伊,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变成了更为丰满也更“接地气”的阿廖沙。

和公爵一样,阿廖沙的善良不是建立在优越感上。

他们都认为人人都会有道德有亏的时候,所以谁也不比谁高贵,也就没有谁有资格施舍怜悯之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即使面对孩子,阿廖沙也会真诚相待,并没有因为孩子还没有发育出“完善的理性”而予以轻视。

面对穷人,阿廖沙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丝毫没有施舍的优越感。

与公爵的单纯相比,阿廖沙的善良没有拯救的意图和使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同样有自己的愤怒和苦恼,有着不堪的家庭。

但这些都没改变他对善的信念与坚守。

乡亲们喜欢阿廖沙,即使再讨厌他的父亲和哥哥,也会对他以礼相待,人们都认为他是善良的。

即使被他家族伤害过的人,也能把他和他的家族区分开。

阿廖沙的善良更可贵的在于,他并没有因为家族的恶名就与家族切割,他积极营救大哥,也真诚面对二哥。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要害怕生活

阿廖沙的善是普通人可以看见也可以向往的,他收获了所有人的爱。

陀氏计划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因为去世而没有成书,以第一部的结尾来看,阿廖沙即将奔赴新的城市,在那里会有怎样的际遇,接下来会不会和公爵一样被当成“白痴”,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也是一种幸运,是阿廖沙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宁愿相信“善有善报”,我们愿意读到那些暖心的故事,看到那些温暖的场景。

即使明知道有虚构的成分,甚至有虚假,上当的可能。

但这些都不是做坏人的理由。

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生活就是美好本身。

每个人都有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能力。

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在人们心中。

他人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

遍是魔鬼的地方就是地狱,遍是天使的地方则是天堂。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不要害怕生活!当你做了正义的好事的时候,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是阿廖沙对孩子们说的话,想来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对读者说的话。



相关阅读:

《罪与罚》:杀死了一个坏人,是否有罪?

陀思妥耶夫斯基《鬼》:上帝死了以后,人可不可以为所欲为?

《卡拉马佐夫兄弟》: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魔鬼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一个完美的好人,会被当成《白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卢梭   康德   卡拉   维度   公爵   这个世界   美文   主人公   白痴   理性   善良   害怕   上帝   角色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