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酸甜桑葚惹人醉

林廖君

散文:酸甜桑葚惹人醉

桑葚熟了!初时是青的,然后发红、发紫;快要成熟的,虽然色泽红润诱人,但依然很酸。真正成熟了的桑葚是紫中透黑,黑中透亮。采摘时要掐那截绿绿的葚柄,避免碰到葚果。否则稍微一用力,它便会破碎,浓浓的汁液会让手指顿时成为紫红色。

摘一棵熟透的桑葚,丢一个进嘴里,稍一咬,汁水就流满嘴,那种惬意的香甜流遍全身,让心情舒畅。唯一遗憾的是,桑葚不太好保存,当天摘的当天就要吃完,第二天再吃,口感就变差了。对此,卖水果的老板常建议说,桑葚皮薄多汁,确实不能长时间保鲜,购买桑葚时最好是按照个人食用的分量来买,否则一时吃不完容易造成浪费。

这让我想到了家乡的那棵老桑树,桑椹的滋味浸润了我整个童年。熟透了的桑椹晶莹剔透,如玛瑙似琥珀,汁液似乎时刻都会流出,真得小心翼翼地捧着才行。虽说不是很甜,但那甜中带酸的一缕清香,却是其它野果难以比拟的。

桑葚熟了,小伙伴们放学回家,常常顾不上作业,飞一般地往老桑树下跑。够得着的地方早就被捋光了,够不着的,就找来一根粗细适中、长度足够的竹竿,再把铁丝做成钩子绑在竹竿上,伸向桑树枝条,轻轻一勾,缀满了果实的枝条慢慢垂了下来,树下的人仰起头,伸出双手飞快接住,小心地摘下紫黑色的桑葚,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品尝着,陶醉着,回味着。

桑葚虽然好吃,却最为娇气,一阵风刮过,果实就能落一地,落在地上的桑葚沾染了灰尘不能吃了。因而吃桑葚,图的就是一个新鲜,一个现摘,一种自己动手的喜悦,在没有风的晴朗日子里,沐浴在阳光中,脚踩着泥土,蜜蜂啊蜻蜓啊什么的四处可见,乡下醉人的空气里到处都有青草的芳香,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体会亲手摘食的乐趣,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身体的劳动,但心情格外不同。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中国皇帝的御用补品,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者为佳。古代药典对其药理和保健性,也多有记述。《唐本草》记载“单食主消渴”。《本草拾遗》上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

难怪大诗人陶渊明对它情有独钟,诗人一边采桑葚,一边吟咏:“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欧阳修留下了“黄粟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的咏葚佳句。而陆游名句:“郁郁林间桑葚紫,芒芒水面稻苗青”,则让人如入画中。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诗经》有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以前我只把桑葚当成一种野果来享受,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桑葚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花青素等。常吃桑葚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的功效。桑葚既可入食,又可入药,还能做成美食,让人受用不尽。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别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桑葚   达州   稻苗   本草   花青素   桑椹   桑树   野果   汁液   枝条   竹竿   酸甜   美文   果实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