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出联平仄符合平水韵;敬请赐教。

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慧生活

六韬·文韬·明传

文/墨钜

题解:“明”字从文中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明明白白;另一层是明察、明智。传指传承。明明白白地传承没什么可说的,明察明智如何传承呢?这是个大问题,对于君王而言尤其重大。政权父传子的时代,权力的传承倒不是什么问题,智慧的传承才是大麻烦。有种说法,天子诸候们,连续两代以上英明智慧的很少,连续三代英明智慧的几乎没有。君王的不明慧,是政权旁落、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因此就有了这个问题,诸如英明智慧之类也可以代代传承,不就真是大业万万年了?实则呢,想法很好,可能性为零。但问题本身很好,问题的提出也非常之别致。智慧虽然不可传承,但有些经验做法是可以沿袭的。讲了这么个事:

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姬昌重病在床,知道自己不行了,便召来姜太公和儿子姬发交待后事:“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大意:上天要遗弃我了。周之社稷就托付给你了。现在我想效法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将其传授给子孙。注意,姬昌生前,商朝还健在,周朝还没影呢。可以看出,此篇明显是后人编撰的,从恭敬的口气看,应该来自于姜家或姬家的后人,不像官方的口吻和文风。

太公:“王何所问?”临死前,姬昌放心不下,想当面让太公讲给姬发讲讲治国之道。但治国之道浩如烟海,讲哪个方面呢?

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文王:“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古圣先贤的治国之道,终点和起点何在?也就是政权何以衰败、何以兴起?说来听听。

太公讲:“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见善而怠”,是指形势稍有好转就产生懈怠;“时至而疑”,做一件事的最佳时机明明已经出现了,却迟疑不动错失了;“知非而处”,明明知道不对,却不知悔改,甚至打成一片。出现这三种情况,意味着政权就要衰败了。一个政权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隐患,但有些致命,有些不致命,这三点都是致命的。还有些问题积累到一定量,才会致命。

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柔而静”,这个柔指以柔克刚,可不是温柔柔弱。掌握以柔克刚之道并处静不变,就是很稳当的状态了,这是君王修身层面的。“恭而敬”,待人接物恭敬谨慎。“强而弱”,内在很强,外在柔弱,实则是刚柔并济,这是讲处世的。“忍而刚”,隐忍,能够保持克制,且做事有办法有力度。以上四点,既有修养,又有策略,还有实力,能够做到,就是创立基业、兴旺发达的基石。

“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义者宜也。做事适宜胜过想法欲望,必然昌盛。相反,想法欲望泛滥,适宜的事却做得很少,就是必然败亡的。用大白话讲,欲望想法再多,实事一件没办,适宜的行动一个没采取,也就是想想而已,只能评价为三个字:“想多了”。这是普通人的情况,君王这个样子,恐怕就没几天奔头了。

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敬指敬畏心,敬的对象很宽泛,须敬天敬地敬人敬事,有个好的态度才会有好的回应和结果。懈怠于天地,怠慢于人事,没有丝毫敬畏之心,就埋下祸患了,一旦触发,就是灾殃。

姬伯与太公确有高度默契,诸多的智与道的传承,讲了最核心的两条,一条指向死,一条指向生,究竟何去何从,但凡有点脑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怎么做、怎么走。

启示录;上联:明慧耀千载,下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古圣先贤   明慧   以柔克刚   太公   社稷   上联   下联   懈怠   君王   英明   启示录   敬畏   恭敬   子孙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