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大家好!我是修缘,今天看了一本书《了凡四训》深受感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命由天作,这无法改变,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所处的环境等等,这一切都是天定的,我们只能遵循这个天道,一切埋怨自己的出身,甚至嫉恨自己的性别的人,只能使得自己背离天道,把上天给予自己的最基本的支持系统都给撕裂,这无异于把自己从光明送入黑暗。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信命,必须抱持感恩心态面对命,同时面对一切命局的改变,我们必须展望未来!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家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儿子如何认清命运的真相,识别善恶,并且告诉他如何自强不息,用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作者年轻时大师算他只能活53岁,膝下无子。因为运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被大师算准。所以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深信不疑。后来经过云谷禅师指点,幡然醒悟,从此断恶修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仅有了儿孙,还活到70多岁。

《了凡四训》是中国明代袁了凡在总结自己一生改造命运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之后,写给子孙的家训。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书,却蕴涵著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而且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

了凡四训全册划分为四篇,包括以下:

第一篇 立命之学 - 说明人的命运是可靠自己创造,而不是被命数所束缚。

第二篇 改过之法 - 从小的过失起改过,那自然便不会犯下大的过错。

第三篇 积善之方 - 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善事积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

第四篇 谦德之效 - 与人相处,待人要谦虚,从中学习,自然便有进步。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了凡四训》自问世之后,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国藩,他对《了凡四训》极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後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作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在总结人生和经商的经验时说:“我是严格按照《了凡四训》进行修行和从事商业管理的。”在《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谈到:命运不是宿命,能够通过因果报应的法则而改变——这不是我胡思乱想的,而是对许多政治家和经济界人生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思想家安冈正笃先生,通过中国古典名著《阴骘(zhi)集》总结出来的。《阴骘集》汇编于明代,书中介绍了袁了凡这个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所以,作为“文化断代”时期的企业家来说,要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企业经营管理的智慧,《了凡四训》可以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因为它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修缘说:读完了凡四训这本书,看似讲的是如何改变命运,而实际上,它真正的意图是在讲生命的真谛!我们的生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活,一部分是生死。很多人只知道了生活,却不知道了生死!今天修缘把个人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与你分享:只有明白生命的真相,我们才能过好生活!

对于生活,我们可能都知道一点,但对于生死,却是很少有人搞清楚的!想问死的人,但死的人没有一个能回来的,我们想问,也无从问人。如果问那些还没死的人,他死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呢?只有死了以后的人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所以对于生活和生死,只有体验过生死的人,才能够了解到,我们一般人是无从得知的。在生活中,有时候你会碰到一些有过死亡经验的人,特别是修缘就曾经有看到过一些人明明已经死亡了,办后事的时候又活过来了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死了以后,发生了一些事情,又醒过来了,当他回来以后给我们讲,我们发现他还没死,所以是不是真正的死亡?还是有疑惑!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濒死体验现象约有40种。

“我感到自己飞在天花板上,飘飘荡荡,有一个躯体(我的)躺在病床上。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呼吸。”这是一位精神病学专家对他的同行讲述的一次亲历离体体验。

“我对此确实感到特别吃惊。”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地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侯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象生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象情感丧失了一般。”这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修缘说:生死才是人生大事,生活的所有问题全加起来,都没有生死这件事情更大。因为你努力到最后,死亡是必然会到来的,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且从生下来,我们就一步一步的靠近死亡。

这个生和死,生活和生命两部分,到底怎么划分?我们大家也无从知晓。有些人生下来几天就死了,有些人可能有几个月,甚至几十岁的寿命!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不管怎样,死亡这件事情,并不是断气的时候才开始的。其实死亡是从生下来的时候,就开始了。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你的终点是一百岁的寿命,你活了30岁,就剩下70岁,那30年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你的生命中多活一天,就少一天!人生看似很漫长实际很短暂。人生,只有今生,没有来世,下辈子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过一天,少一天;过一天,乐一天;过一天,赚一天。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不要以为时间还早,不要以为年纪还小,不要以为生命很长,不要以为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每个人都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会先来。

我们大家只能看到生活!而事实上,我们活着是一种向死而生!虽然我们还活着,但实际上,你已经是在慢慢地接近死亡了,别的都是暂时的,唯独死亡是真正的结局。如果你想荣华富贵,想健康长寿,想年轻美貌,这所有的想法,都只是过程。

佛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从生走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它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呢?佛经里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产生,什么都带不走,唯独身口意的行为,可能会让你带走。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能留下什么呢?除了你的经验,什么都没有。有人会说,不对,我还有钱,还有孙子儿子妻子,还有家庭,还有事业等等!但实际上的情况是:早晚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他们,不是你主观地想跟他们离开,而是你不得不离开!

从生下来到死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从死了再投胎转生的这段时间,我们把它叫作生死!死了以后,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结束了,我们的生活也就结束了。

人生,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别奢望有什么下辈子。生命只有一次,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生命都无比珍贵。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活着是最灿烂的辉煌。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欢笑,才有幸福,才有灵动,才有感动和辉煌。人生,没有下辈子,当不虚此生!

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最终面临的巨大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过好了现在的生活时,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呢?在此修缘给大家3点建议:

第一:相信规律

一切要深信因果,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要保持一颗至诚的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还有许多细节、内涵需要不断的去体悟,感受,要时刻细心观照自己的心念,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多看、多思背后的95%,坚持使用云思维工具,坚持每晚三省,坚持读诵经典,坚持走在“信解行证”的道路上。

第二:积德行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了凡先生通过大量案例讲解了这样的因果原理,以及讲了善的真义: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并且详细讲解了“立德”十善。帮助别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他教导我们: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虽然看上去是在讲大道理,不过很多具体事例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而且我们做的善事,不仅惠及他人,也是为自己为家人积福。其实真正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第三:改过自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辈子我们会犯无数个错误,而有些生命中遭遇的不幸,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过错有关。所以想做一个有福之人,首先要改正自己的过失。欲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羞耻心,敬畏心,发勇心。

人要了解自己,知道分辨善恶。懂得羞耻,做错事,有愧疚之心。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也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心存敬畏,不会恣意妄行。当有了过错之后,要有勇气及时承认,马上改正。不要消极对待,得过且过,否则很容易给自己找借口,错过了原本可以改正的机会。改过会使得我们错误越来越少,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积累福报,因为改正了过失,我们的业障也就减少了!


修缘说:读懂了凡四训领悟人生真谛


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从稚嫩到成熟,从青涩到老成,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学习;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有,从得到变为失去,人生,充满着变数。人生最大的修行便是修心!希望修缘的观点和看法,让你看透人生真谛,教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能选择,懂放弃。教你懂得尽人事,听天命,不贪婪,不妄求,懂宽容,知进退,宠辱不惊,成功了不扬扬自得,失败了不悲观失意,在忙碌之中体会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乐趣。我是修缘我是你创业路上的指明灯!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立命   人生   家训   善事   过失   美文   过错   真谛   下辈子   生死   儿子   镜头   命运   明天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