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何以得天下?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项羽顺势而起。在推翻秦朝统治之后,又经过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最终以刘邦称帝建立汉朝结束。

刘邦何以得天下?

那么,刘邦何以打败项羽,获得帝位呢?与刘邦相比,项羽不会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爱听意见,又吝于封赐,不会识别和笼络人才。而这些缺点也导致了韩信、陈平、英布等大将先后归汉。古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最起码在人和这一块,项羽被刘邦完败。

而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不知如何回答,刘邦说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呀,我刘邦能够得天下全靠着这三个人。这是很大的赞赏了。这三人也被誉为汉初三杰,也有叫他们汉初三大名将的。不管叫什么,这三人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被誉为“兵家四圣”,是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作为一个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就是这么一个良将命运却何其悲惨,他出身布衣,先后跟随项梁和项羽,奈何始终得不到重用,最后投靠刘邦,幸得萧何赏识,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在跟随刘邦之后,韩信逐渐崭露头角,“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灭赵、东进灭齐、最后四面楚歌于垓下用计击败项羽,为刘邦打下偌大的江山。也正是因为韩信的军事才能太过耀眼,刘邦害怕韩信功高盖主,先被剥夺了兵权,用计陷害其谋反,虽被无罪释放,但爵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但韩信政商却非常低下,经常发牢骚说皇帝待其不公。后来竟把谋反坐实,真的准备联合陈豨谋反,但事发被诛。

刘邦何以得天下?


而萧何却不同,萧何在辅助吕后,诛杀韩信,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之后,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加封五千户。虽赏赐很多,但萧何也害怕,也害怕和韩信一样的下场于是他听取门人意见以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怨恨,制造了一些坏名声,惹得京师上下怨声载道。虽然刘邦惩罚了他,但却也保住了自己的命。这也不难看出萧何拥有着非凡的政商。而萧何在治国之道上更是一把好手,当时,刘邦常年在外征战,每每刘邦损兵折将,或是粮草不济的时候,萧何总能变魔术一样给前方提供最强劲的支撑。所以尽管刘邦经常被项羽击败,但往往都能起死回生。

刘邦何以得天下?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子弟。秦末大乱时,张良亦聚兵起事,怎奈势力微弱,不足以成事,只得投靠刘邦。但张良体弱多病,无法行军打仗,只能在后方为刘邦出谋划策。鸿门宴、立韩信为齐王、与英布彭越联横、垓下围项羽等大事,张良都发挥着谋主的作用。后来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被册封为留侯。张良的性格比较随和淡然,不出风头,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因此得到刘邦的充分信任。刘邦驾崩后,张良一度想辞官,随赤松子悟命修道。吕后感激他保住太子的恩德,强留他为官。张良虽然留在朝中,但一直不怎么活跃,不发一言,不建一策,以半隐退的状态了却了残生。

刘邦何以得天下?


为刘邦打下偌大江山的“汉初三杰”,下场可谓都不甚美好。可以看出古代帝皇在巩固皇位上,手段可谓狠辣。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在天下太平之后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论功行赏,也可能是兔死狗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刘邦   赤松   帝皇   淮阴   项羽   兔死狗烹   政商   江山   兵权   群臣   天下   兵法   美文   下场   害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