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这位80多岁依然在敲代码的苍老的老人,传承了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郭永怀到他再到南仁东、黄大年、王焕玉,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

他是中国的激光陀螺之父,他和他的同事们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推进了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大的拉近了中国在激光领域的落后局面。

他就是高伯龙,人称“背心院士”。

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

1951年高伯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1954年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到该校物理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教员、高校讲师、副教授;1970年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1978年调任到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研究室、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1981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1982年担任军用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高伯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

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他所研究出来的激光陀螺是很多尖端武器的心脏,中国的火箭、舰队、高端导弹如果没有这项发明如果是一把没有瞄准器的狙击枪,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仅是搞懂原理就耗费了他一年多的时间,从搞懂原理到产生样品更是花费了他殚精竭虑的20年的精力。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充分发扬了中国科学家的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不懂就学,没有就干,条件差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把废弃食堂改造成实验室,自己动手打磨激光玻璃,研制高精检测仪,从零开始学习编程用以开发激光仪器,甚至连一些基础的设施铁架、电焊机、高压电源都是自己做的。

对于自己长时间花费了国家那么多资源依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高伯龙感到很自责。用他自己的原话就是:搞成这样,我是有罪的。

终于,花费了20年的时间之后,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他成功了,中国成功了。他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当时中国国内领先;已研制出的新的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最关键技术水平的国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的步伐,依旧在努力地推进中国激光方面的进展以及大力地为中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截至2018年7月,高伯龙先后撰写、发表了30篇(部)论文和著作,以十余篇(部)论文和专著把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撰有《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四频差动陀螺的第二类闭锁效应》、《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等论文,把中国激光方面推到了世界前列。

直到2017年12月6日在长沙逝世,送别时其夫人给他的挽联是:谢谢你对我一生的呵护,该休息了,老头子,安心去吧。

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呕心沥血为国家,一生劳累心不悔,家国两不误,他就是高波龙。家人、学生、国家都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您虽然走了,可永远会活在中国人的心中。

高伯龙、钱学森、邓稼先、南仁东、黄大年他们中的一股精神在传承,时刻都未曾停歇,我们未珍惜的每分每秒都是他们惜如珍宝的每时每刻,与其排列着文字去赞誉,组织着语言去追捧,不如让我们记住他们,跟随着他们的脚步。

高伯龙:86岁,依然单手敲代码的“背心院士”

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像高老手中那颗小小的陀螺一样,时间不停止奔流,我们便不停下脚步,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激光器   样机   国防科技   长沙   环形   陀螺   教研室   研究室   工程学院   院士   博士生   美文   中国   背心   导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