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买催熟的瓜果蔬菜吗?但是你却在催熟自己的孩子

安心小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去菜市场买菜,妈妈们往往能一眼就分辨出那些被催熟的瓜果蔬菜,避而远之,心里早就把这些不按时令的造物打入十八层地狱。

可是很奇怪的是,怎么就有那么多妈妈会加入把自己的孩子催熟的大军,不觉得是问题,反而因为孩子的早慧沾沾自喜呢?

现在早就没人喊“要赢在起跑线上”了,但事实是,依然会有人不按牌理出牌,不按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来,硬是要把孩子的智慧给人工开发出来。

听说过这句话吗?受伤的果子早熟,提前固化的精神必有残缺。


你会买催熟的瓜果蔬菜吗?但是你却在催熟自己的孩子

精神固化是什么?

就是环境适应性差,对变化敏感度高,难接受新事物,不愿意迎接挑战。

精神固化的孩子,评价体系是单一的,目标是明确的,动力来自于取得好成绩或超越他人,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崩溃,因为他的脑海里只有一条路,他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择,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很容易给自己或者他人贴标签。

长大成人后,会把是否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当做自己的追求目标。达不到这个目标,对他的精神世界就是一次摧毁性的打击。

有时候,人们也会把这种精神固化理解为思维固化,但事实上,思维固化仅仅是精神固化的一个方面。思维固化有时候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的,而精神固化,是在长期的养育中形成的一个有体系的精神层面的状态。

而与之相反的状态,就是灵活、开放、包容和创造性。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精神固化了,那就看他的创造性。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创造性。

一个精神固化的孩子,可能在某个领域显得有创造力,而不是创造性,但这种创造力不会持久,因为它没办法迁移到其他方面。

而一个有创造性的孩子,他的精神面貌是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好奇的,对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探索欲望。他可能在学业上不拔尖,但是他的创造性会让他的一生都处于多种选择中,处于一种心灵的自在中,他也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你会买催熟的瓜果蔬菜吗?但是你却在催熟自己的孩子

父母们都做了哪些事,让孩子的精神提前固化了?——功利的教育目的。

每个孩子在来到世界之初,都是纯净的、柔软的,与这个世界有着无限联结,同时他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的成长就伴随着探索世界和探索自己。他们接触大自然,听真实的声音,看真实的色彩和画面,心思清净地去体会世间的真善美。这,是孩子创造性的来源。

众所周知,芬兰的教育被誉为全球最强。很多人把芬兰教育的强归结于他们国家的发达,教育平等,老师待遇高,社会氛围好等等。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理念,他们的各级教育都不是为了排名,不是为了竞争,没有优等生,没有实验班,没有学区房。学业的评估标准是,孩子怎样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芬兰小学的学生经常会被老师带到校外的森林里或者河水边,去感受大自然,不为了学习什么知识,就只是让孩子去听鸟叫虫鸣,看日出日落,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体会中,哪怕孩子躺在草坪上睡一觉都没问题。

我们常看到各大旅游景点,带着学龄儿童的爸爸妈妈们,煞费苦心的讲解,孩子什么都想看,唯独不想看爸妈让他看的。回家,还有一篇游记等着他。

我们的教育也要求小学前不要学各种课程内容,但是小学老师会因为考评,告诉你家孩子去报个课外班,把拼音先学会。公办小学作业很少,考试很简单,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是小升初要分班,要择校,小学散漫惯了的孩子,到中学各种适应不良。

于是,逼着家长从孩子小学前就各种学习、各种课外班,小孩子丧失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他们接受到的都是人工编排好的抽象的知识。

有位妈妈来咨询,说孩子以前还喜欢画画,这是她唯一的一个还喜欢做的事情,也算是爱好吧,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就不画了。孩子什么兴趣都没有,天天就是玩游戏。

我问她,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你陪不陪她画?

妈妈回答,幼儿园就开始画了,我一直陪着她去,有时候就气的不想进去看。老师让模仿他的作品画,她非要用自己的方法画,不听话。或者老师让画这个,她就自己画别的。看看别的小朋友画的那么好,就忍不住生气。回了家,宁愿玩手机,我说画画也行啊,她就自己又是一通瞎画,认认真真比照书本画张图片不好吗?

你看,本来画画就是一件运用各种工具各种颜料来创作喜欢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非常有创作性的活动,当这位妈妈把自己的束缚施加在孩子身上时,那种自由表达的欲望被扑灭了,还困惑,为什么孩子不喜欢画画了?


你会买催熟的瓜果蔬菜吗?但是你却在催熟自己的孩子

所有这一切,都切断了孩子与自然的联结,切断了孩子与自己内在的联结,那些经年的所谓经验、理性和见识,不过都是一块块执念和成见的砖,在孩子敏感的内心外面垒砌出一道坚硬冰冷的墙。去除那些成见,忘掉那些经验,拆掉那堵墙,孩子的创造性的自我自然会再现,还是一样的纯净和柔软。

孩子本自具足,每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最好的样子。可是,父母不信任他们,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干涉孩子的自然成长,让他们逐渐丧失了与自然与自己的内在联结的能力。

孩子很难泯灭他们内心探索的欲望,只要父母能留给他们那么一个空间,让他们有空自己发发呆,搞点自己感兴趣的小玩意儿,随心阅读点什么,那就是他们在与这个世界做自然的联结,就是在跟内在联结,他们需要的就是与自己在一起,就在当下的时光里,就能发展他们的智慧。

这样的联结会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创造性,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精神固化。相信孩子自己的能量,教育,只需要引导他们做自己,就是最好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芬兰   孩子   成见   瓜果   这个世界   美文   创造性   蔬菜   内心   思维   欲望   父母   目标   妈妈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