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好诗如品香茗(原创)


品好诗如品香茗(原创)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描写中浓缩了的精华词句,是情感和灵感撞击,是心灵深处的诉说。读一首好诗,就如同品人间极品的香茗一样,从头至尾都飘逸着淡淡的幽香,令人回味悠长。
   可以说,中国从唐诗宋词的鼎盛时期以后,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受人喜欢的程度都在每况愈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诗词的创作受到巨大影响。诗词贬值了,诗人成了穷酸文人的象征。到后来,真正成了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了。有很多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时期,都曾经幻想过要当诗人,但就像是旱鸭子见到河水一样,进去扑腾几下,呛几口水,感觉到自己不是这块料,便赶紧上岸,从此别说写诗,就是听别人说起诗歌,便嗤之以鼻,称之为无聊之作,无病呻吟,大有拒之千里之外的意思。
   自己写不出好诗,成不了诗人,便开始打击写诗的人,嫉妒诗人,恨不得将诗歌彻底封杀,先铲除而快哉。其实,这些人不仅不配写诗,而且不配读诗,一首好诗,如果让他读了,真是侮辱了诗的风采,玷污了诗人的品行。
   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诗歌是靠灵感和激情创作出来的,是靠多年博学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感悟出来的,是无数次反复推敲和精心雕琢出来的,绝不是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出来的,也不是故弄玄虚,生搬硬造出来的。
   唐朝诗人贾岛写诗推敲的故事最令人难忘。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贾岛由于反复推敲这两个字,不知不觉就冲撞了韩愈的队,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韩愈问其原因,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推显得没有礼貌。”自此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说得就是“道”的本质。正是因为道是无法说出的,但他又是无处不在的,几乎叫你感觉不出来,这才使你觉得“淡乎其无味”。其实诗歌也是这样,你心中无诗,对诗不懂或者根本就厌恶,再好的诗你看起来也会是“淡乎其无味”了。
   释迦摩尼佛形容法是:“非法,非非法。”“法”本来是没有的,但是为了引渡人成佛,必须讲出一个“法”来,一旦人成了佛,那么讲出来的“法”就没用了,所以他是“非法”。诗也是这样,对于不是知音或者说是不懂得诗的人来说,无论好诗劣诗,统统如饮冷水,没有感觉,更谈不上能达到如品香茗的高度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朦胧诗的崛起,新派诗歌着实火了一阵,但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得溃不成军了。在爱钱还是爱诗上,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被金钱俘虏了,弃诗而从商,诗歌又开始消沉了,只剩下一些老的诗歌爱好者和年轻的诗歌精英还在默默地坚持。诗歌已经很干渴了,真的需要注入好的甘泉水,而且还需要有煮沸的容器,也需要遇见会品味香茗的知音,就像伯乐识马一样,有慧眼才能识真正的好诗。这样,诗歌才能再创辉煌,才能在文学殿堂里重新跃居首要位置。
   纵观当今诗坛,好诗还是太少了,精品更是奇缺,或者是模仿杜撰,或者是发腻肉麻,或者是粗浅庸俗,或者是故弄玄虚。各位,我不是在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我自己的诗也太一般,因为俗事太多,过于浮躁,心不静,哪来好诗?精品何出?因此说,要写好诗,必须得耐得住寂寞,得能够无为无我,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净心修为,苦练精雕,方能够写出上乘佳作。
   而且,现在还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明明是俗不可耐之人,偏偏喜欢把自己标榜成高雅脱俗的诗人。于是乎,在各种级别的诗歌评选中,一些狗屁不是的顺口溜,羔羊体,屎尿诗,有的甚至连打油诗都够不上,竟然还获得一等奖和特别奖。于是,一些连普通文学爱好者都不是的俗人转眼就成了所谓的“诗人”。
   还是让我们多向高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艺,多写好诗,多读好诗,多结交诗友,一同品味诗之香茗。在心灵的旷野上,用智慧的泉水,沏一壶灵感的诗歌香茗,感悟好诗的极品韵味,让香茗的幽香回味悠长伴随生命的整个历程。

品好诗如品香茗(原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京兆   香茗   释迦   道德经   反复推敲   京城   故弄玄虚   幽香   大潮   悠长   知音   美文   无味   灵感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