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家如厕的变迁

散文:老家如厕的变迁

散文:老家如厕的变迁

文:杨晓光

我小时在老家,乡亲们习惯上将厕所称之为茅房、茅厕或者茅楼,绝不会想到还会有卫生间、盥洗室这样的文明叫法。一个排泄污浊的地方,怎么能与卫生沾边呢!当年的茅厕,在自家猪圈的外侧或后院靠墙内侧,挖个坑,将家里用坏舍不得扔的小号排子缸(大号的叫顶缸)坐进去,四周埋上土,边缘上搭两条长木板,再将周遭用庄稼秸秆圈一圈半径约一米左右的寨子,就成了一家老小男女混用的茅厕了。

夹茅厕的寨子需要年年更新,带叶的新鲜秸秆疏而不漏,经过一年的日晒雨淋,秸秆朽烂,叶子褪净,疏而漏光,进去如厕,容易春光外泄。在茅厕里,把高粱杆一节一节一破两半,放到茅厕顺手的一边,如厕者方便完毕伸手即能取到一截,充当清洁净手物,人们管这种清洁神器叫“格挡棍”。多年前老家流行一个笑话:上茅厕不带纸,河里的青蛙告诉你——棍儿刮。

我家的茅厕建在大爹家茅厕的后边,刨除留下茅厕门的空档,以供家人如厕时出入,只需夹小半圈寨子,前面挡头借用大爹家茅厕外缘,省了奶奶年年夹寨子的不少事。人们平日里去茅厕大小解,还是很方便的,由于没有加苫遮沿,通风透气,臭味也小,可是一下雨就惨了。俗话说:人有三急。内急不期而至,一刻也等不得。别的事暂且放一放还可以,到时候不上茅厕断然行不通。大雨哗哗下,头上顶着块塑料布,一溜小跑而去,即便速战速决,也如落汤鸡一般狼狈而归。

特别是遇到几天的连阴雨,茅厕内外雨水漫漶,粪缸内积存的秽物稀释得凫燕凫燕的,蛆虫漂浮了一层,茅厕内一片污泥巴浆,找不到一个下脚的地方。尤其叫人苦不堪言的是,随着排泄秽物“噗通噗通”落进粪缸,犹如青蛙跳进了池塘,粪汤一溅老高,迸溅得哪儿哪儿都是,根本无法躲闪。

我有一次内急难耐,那真是脑门子上火,急在眼前。我从居住的西厢房屋,离弦的箭一样穿越后趟正房的过堂屋,跑出后院门,气喘吁吁来到大椿树背面的自家茅厕,毛手毛脚解带如厕,急不可耐地排解内急。情急之下,一脚踏翻了横搭在粪缸沿的“平衡木”,一只脚失足踩进了粪缸,弄了满鞋满裤腿淋沥的屎尿秽物。我提着裤子拔腿就往家里跑,大妈和老婶正在正房过堂屋的灶前拉着风箱做饭,看到我提溜着裤子,带着屎尿一步一个脚窝而来,一路喊着奶奶往家里跑,赶紧站起来紧急避让。我哪还顾得上许多,踩着她们坐的草蒲团,臭气晾荒扑进奶奶怀里。奶奶看着狼狈不堪的大孙子哭笑不得,扒下我那臭不可闻的裤子和鞋子,直接扔进西坑泡了大半天,才涮巴涮巴拧干了拎回家。

要想不得病,厕所要革命。随着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厕所是生活的必需空间,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农村来一场“厕所革命”势在必行,改善如厕环境的技术硬件要跟上,文明如厕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要跟上。如今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老家的厕改户户参与,人人受益,在院内分别建成了五六平米的卫生间,里面设有蹲式马桶,旁边墙壁上挂有卫生纸卷筒,门的一侧设有洗手池,还配套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人们干活归来,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洗上个热水澡。整个厕所内干净整洁无异味,并将化粪池规划在一墙之外的菜园里,粪便发酵后可用来浇菜地,既不用担心化粪池漫溢,又有了免费的绿色有机肥。当年如厕难,如今成了笑谈。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如厕   西厢   老家   茅厕   正房   堂屋   寨子   化粪池   乡愁   秸秆   美文   卫生间   裤子   散文   奶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