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脚大婶”姑姥姥

“护脚大婶”姑姥姥

毛成宽


“护脚大婶”姑姥姥


我时常想起一个人,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她带着一对儿女在镇上的布店门口,常年以补鞋为生。儿子是哥,腿脚有些残疾。妹妹很灵光,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可能是因为家贫也没能读书。不管寒来暑往,风里雨里,娘仨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七点都在那一把大黄雨伞下看守着补鞋摊。娘仨也都因风吹日晒而有着一副紫红起皮的脸。

外婆家在镇东约一公里的城东村,有一次娘和我从外婆家返回学校时,见了这娘仨,就让我喊她姑姥姥(娘认识,叫她姑),殊不知,我因时常来她这儿补鞋,早就叫她大婶了的。从此以后,称呼也就改了。

那时我正在镇上读初中,是班上的体育委员,也是校田径队员,穿鞋费,去姑姥姥那补鞋是常事。每次我的鞋坏了都是将就穿着去姑姥姥那儿补的,因为我也没有第二双鞋子可以换。到了之后,姑姥姥先是拿一双拖鞋给我换下脚上的鞋,然后就一只一只地看着我的那双她很熟悉的鞋,看鞋子坏的地方是不是她上次补过的,接着她就会笑眯眯的说:等十分钟就补好。她习惯地用手扶了扶老花镜,把头埋得很低,穿针引线,纳底缝针地就补起鞋了。

这时我就会和那对兄妹说话聊天,以前是称兄道妹,现在可是要称叔叔姑姑了的。因为年纪相仿,交流倒也没有什么妨碍。叔叔常常问是不是又参加体育比赛了,姑姑却常常问班上的女孩子多不、成绩好不?我一一回答着他们的问题,却时常会看到他们脸上流露出羡慕和惋惜的表情。在这个时候姑姥姥总是说,你们好好地干活,那不是你们要关心的事儿。

姑姥姥在这镇上补鞋那是出了名的好,补得仔细耐穿不说,补丁也是用得恰到好处,仿佛天然要有这么一块补丁似的,缝的线也是均匀平直的跟用缝纫机轧出的一样好看。更让人感激的是补鞋价格公道低廉。用姑姥姥的话说,乡村里的孩子们能来镇上读书不容易,能少收点就少收点,够成本就行,省下点钱让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或纸笔什么的,我心里才踏实。所以姑姥姥这镇上唯一的补鞋摊,受到了一年又一年、一茬又茬学生的喜爱,都亲切称姑姥姥是“护脚大婶”。如有哪个学生放学后来补鞋晚了,“护脚大婶”就是晚黑带灯也要把鞋子给补好,说是不能耽误学生第二天出早操。“护脚大婶”这么多年补了多少鞋,估计她自己也数不清的。可是,这镇上南北东西两条街就她这么一个补鞋摊,几乎处处留下了她用双手缝补过鞋子的脚印,还有那学校的校园和操场上学生们穿她补好的鞋所走过的脚印,怎不让人浮想翩翩的呢?

2008年8月2日,镇中学举行1988届高中生毕业20年重返母校同学会,天各一方的80多名同学在母校参加完活动后,竞不约而同的想到去街上“护脚大婶”的补鞋摊去看看?看看“护脚大婶”还在补鞋不?结果还真的让同学们失望了,当时的农村小城镇一体化改造,早已把小镇南北东西建成三横四纵的现代化小城区,当年修表补鞋、打铁、卖耙、修农具等老行当的小摊已被沿街整齐的大商店门面房所代替。可是,同学们还是在当年补鞋摊前流连驻足,仿佛在回忆“护脚大婶”给自己补鞋的情景,也许是在找寻那个时候年少的自己。

而我,除了怀念那时的姑姥姥外,还在想那叔叔和姑姑现在也一定生活得很好吧?

虽然至今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可在心底永远也不会忘记,尽管当时娘也没有告诉过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大婶   黑带   姥姥   寒来暑往   耐穿   镇上   姑姑   母校   美文   外婆   脚印   叔叔   鞋子   补丁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