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保就业 富“家业”

临潭县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掠影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16年以来,临潭县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县以“滚石上山”的意志、敢死拼命的精神、滴水穿石的韧劲,转变思想,苦干实干,摘掉贫困的帽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建 为全面发展储能蓄力

兴产业 保就业 富“家业”

临潭县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有效发挥基层党建“红色引领”作用,全力抓党建促环境整治、促生态保护、促产业扶贫、促电商和消费扶贫,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和享受到脱贫成效、脱贫成果,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在“百日攻坚行动”和“净美临潭奔小康”行动中,11466名党员以敢当“出头鸟”、敢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以实际行动刷新临潭“净美颜值”。累计拆除违建乱建商铺和房屋794间,平整场地、清除杂草2.96万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1.15万吨,对涉及群众进行妥善安置,让群众在“重拳破坚冰”中感受到“冬日温暖”。在冶力关大景区,成功塑造了以“花谷”“田园”等为代表的党建品牌,不断丰富以“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品质内涵;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引领,村党支部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乡村,在实现“绿色崛起”中走上“生态路”、吃上“生态饭”、挣上“生态钱”,让乡村旅游成为基层党建促脱贫的生动实践。同时,为了丰富社区居民和农牧村群众日常生活,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该县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不断整合资源,对办公场地进行改造提升,推动社区与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党群共融,优化了办公有场所、活动有场地、学习有去处的社区服务能力。


产业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

兴产业 保就业 富“家业”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脱贫至关重要。临潭县按照“脱贫靠产业、产业靠覆盖、覆盖要达标、达标出效益”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持续构建扶贫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突破传统农牧业概念,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临潭县处于农牧业过渡地带,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海拔差异致使县内农牧业发展不均衡,各乡镇农牧业收入差异较大。为打破这一僵局,该县结合不同气候条件和耕地、草山等资源占有情况,形成了以中药材、高原夏菜、牦牛藏羊育肥、湖羊养殖繁育、饲草种植加工5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杂交油菜、蚕豆、青稞、藜麦等杂粮杂豆和土鸡、土蜂生态养殖为补充的产业增收体系。以当归、党参、黄芪、大黄为主的中药材年均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突破3亿元;高原夏菜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牛羊等牲畜存栏量17.66万头(只),年出栏量10万头(只)以上,年产值约1.3亿元。

早在明清时期,临潭的民族手工业制品就在甘青地区享有盛名。时至今日,临潭铜锅、临潭银饰、临潭帐篷、洮州刺绣、洮州千层底儿更是远销省内外。为了发挥民族手工业的带贫作用,政府对县内相关小微企业、扶贫车间予以资金、技术扶持,目前已达到预期效果:由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尔南夫妇创办的城关镇教场村“柒伍捌”民族帐篷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吸纳长期务工人员39名,人均月工资3000元;帐篷年产量可达6000顶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1200万元,纯收入突破100万元;公司加工生产的各类帐篷销往州内各县市及青海、四川、内蒙古等地。双龙民族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则吸纳了本村99户低收入家庭到公司入股,年分红20万元以上;有长期务工人员27名,其中残疾人10名,下岗工人1名,人均月工资2800元;公司铸造加工的民族铜器销往州内各县市及甘肃、四川、青海地区,年销售额600万元以上,纯收入70万元以上。此外,民族首饰(服饰)、新型手工艺品、洮绣制品、手工布鞋、环保手提袋等生产加工企业迅速成长,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就近就业的有生力量。


就业 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兴产业 保就业 富“家业”

临潭县是甘南州的人口大县,人均耕地、草场等资源占有率较其他县市偏低。特别是王旗、石门、洮滨、店子等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牧业收入。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就业成为脱贫的关键。

疏通劳务输转大动脉,农牧民新身份助增收。结合各乡镇发展需求和农牧民群众培训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持续、精准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增强了农牧民亦工亦农的就业本领。通过持续培训中式烹调师、电焊工、木工、钢筋工、砌筑工、装饰装修工、中药材种植员、家禽养殖工、刺绣、家政服务员、电商从业人员,实现劳务输转32.0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2.01亿元,人均年收入1.3万元。在提升农牧民劳务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与省内外企业、劳务中介机构和天津市东丽区相关企业衔接沟通,按照岗位、工种精准输出劳务人员。

拓宽就业创业新渠道,特殊人群“造血”能力强。为鼓励创业,向贫困大学生、退役军人、贫困妇女、残疾人积极争取创业贴息贷款(人均15万元)、配套产业扶持资金(人均10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就业补贴(人均5000元)。在创业补贴政策的激励下,贫困大学生、贫困妇女、残疾人通过开办合作社、经营小吃店、手工作坊、电子商务平台等实现了创业就业,并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促进“消化吸收”功能,非公组织不缺席。自2019年起,县内各商会、民营企业弘扬“光彩精神”,以“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为契机,改善帮扶村基础设施,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在结对帮扶过程中,25家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在资金、技术、产业、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25个贫困村在物资捐赠、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吸纳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到企业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各商会企业年用工人数约为1.3万,人均年工资突破3万元。


旅游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兴产业 保就业 富“家业”

2018年至2020年,临潭县创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县有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达60多家,农家乐500多家,旅游就业人数达4500多人,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的新兴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背靠大景区,吃热吃香“旅游饭”。每年五一小长假至十一黄金周的五个多月,是冶力关大景区的旅游旺季,也是冶力关镇380户农家乐、旅游民宿的营业旺季。在旅游季节,50%以上的冶力关人都在吃“旅游饭”:开办农家乐、民宿,经营马队、游船、滑索、漂流,销售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冶力关镇的农家乐早在10年前已成为甘南州乡村旅游的典范。近年来,冶力关镇更是借着大景区建设的东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成为全县最早退出贫困序列的乡镇。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普及,八角、古战、城关、术布等乡镇的旅游收入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盘活各类资源,变美丽乡村为“聚宝盆”。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是全县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创新更是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临潭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突破口,以冶力关大景区和古战阿子滩大景区建设为契机,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美丽乡村”和“一十百千万”工程,将现代休闲农业与农村“三变改革”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了万亩油葵、万亩油菜花、高原梯田观赏带、高原花卉观赏基地、草莓采摘园、乡村植物园等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建设了1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和4个文化旅游标杆村,成功打造了“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历史,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将闲置的房子用起来,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了农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特约记者 王丽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临潭县   临潭   产业   农牧民   农牧业   家业   景区   全县   党建   美文   劳务   乡村   贫困   群众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