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五、六十年代每到夜幕降临,无论地方还是部队都有放映队,放映员按计划在各个单位比较空阔的场地露天放映。比如在广场、操场、晒谷场,用一条四方银幕牵着两根木杆,放映时一束雪白的灯光,投射在银幕上,随着放映机的转动一帧帧鲜活的电影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随着岁月的流逝电视机的普及,电影院也越来越高级,露天电影从此消失在人们视野里,而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却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在我的记忆里露天电影是在六十年代初,那时,我正在上小学,还是懵懂的一个小姑娘。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年代,娱乐生活极其匮乏,最奢侈的享受就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大多是黑白片,很少有彩色电影。进电影院看电影是要收费的,虽然不高一角钱看一部电影。但对经济条件不高的家庭来说多少也是种负担,那时的物价很低,一分钱就能买到一斤蔬菜,大米一角四分钱一斤,谁还会花一角钱去影院看电影呢?手头拮据的人们唯有对露天电影这个免费的午餐感兴趣,于是,就有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追影族,只要知道哪个地方有放映队来放电影,最远的路也会赶过来看。电影放映时人们只听到放映机发出的吱吱声,都聚精会神地看电影,因为看这一场电影不容易,每个人都很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免费精神大餐。它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军营里放电影,放映的前奏是拉唱革命歌曲,每个连队都会有一个指挥员,他高昂地领唱着,带动战士们高唱着军歌,拉歌声此起彼伏,歌声一阵响似一阵,直冲云霄,整个场面非常热闹,让我们这帮孩子耳濡目染学会了很多军歌,这些红色歌曲像一棵小树苗深深扎进了我们心里。

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每次放电影让我们这帮孩子感到最新鲜的,就是放映电影之前要放一两个新闻纪录片,在我们眼里那可是最时髦的,因为这些都是新内容,有点像现在的“新闻联播”,人们从这些新闻纪录片里,可以知道天下大事。那时部队放映的电影都是战争题材的红色作品,一场电影看下来,我们能兴奋好几天,许多脍炙人口的银幕形象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两个小八路》、《地道战》、《地雷战》电影里的小主人公机智勇敢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至今,许多经典台词我仍然记忆犹新:“地雷的秘密我探清楚了,不见鬼子不挂弦”、“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快看,鬼子踩上了我的巴巴雷了。”……这些台词时不时地会从脑海翻涌现出来,我们学着电影里小主人公的打扮,口里念着电影里的台词,玩的不亦乐乎。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我来说,从这里吸收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营养,这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露天电影可以说是我们一代人共有的记忆,露天电影究竟影响了多少人?我认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定会有深深的记忆,毕竟那些年我们这代人都看过露天电影,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有的印记,它值得我们珍藏。

  胡华军,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协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在《绽放军花》《兵妈妈》《战火岁月》《追寻》《中国反击》《宿迁日报》《印象文山》《军嫂》《 老人春秋》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

胡华军◆ 儿时看过的露天电影

本篇文章来源于作者原创, 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文友原创之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露天   放映机   军歌   电影   纪录片   银幕   鬼子   美文   中国   儿时   电影院   主人公   台词   看电影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