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小时候你有写过关于未来畅想的作文吗?

幻想有个无所不能的哆啦A梦整天陪着你?还是移民外星?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我们总是畅想未来可以实现我们当下实现不了的事儿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的畅想,所以,我们会热衷于好莱坞给大家炮制的各种科幻大片。而近期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师生开启了一系列关于未来人类的畅想的艺术创作项目,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关注人类未来。近年国内外类似的展览与创作也有不少,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可穿戴、机械装置、显示屏、数字影像等新媒介探讨未来人类的生存样态,挖掘人与人关系、人机关系的更多可能。

这些创作大多是艺术家基于当前科技发展有感而发的,包括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方面展开了畅想,作品更多是艺术观念的呈现,而非真实的科技发明,不过,正是通过这种艺术手段的呈现,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对未来的遐想。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创作项目

人工智能,

将无所不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今已经一日千里,除了可以识别文字、语音、图像、人脸等,未来人工智能对人的感应能力将越来越强,比如,如果能感知人的情绪又会怎样?

作品《看见情绪》就试图通过装置作品探索人机之间新的交互方式一情绪交互。这件装置作品设想通过大脑皮层的电流检测与基于声学特征的情绪识别分析人的情绪,将检测到的数据映射在花瓣的亮度与开合程度当中,尝试将人类的情绪进行可视化转换:花瓣亮度会随情绪波动而变化,并搭配手势识别开关的机械臂结构。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看见情绪》 马一鸣/徐姝皓 /洪文姝指导老师:李飞、范佳敏

创作者认为,人机关系在发展中越来越趋于操作的简单化与智能化,“行为”的主体也逐渐从“人”向“机”转移。当未来的机器能直接感知人的情绪并识别人的意图,情绪将以全新的交互方式呈现在人机关系当中。

在藏拍先生看来,通过装置作品尝试感知人类的情绪,是基于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畅想,这种美好的畅想需要现实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实际上,如今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情绪的识别功能也在开发中,通常基于人的脸部微表情、语音声调以及肢体动作等进行识别,但依靠这些显然还不足以准确地识别人的情绪,相关技术完善仍需时日。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通过花瓣的开合将人的内在情绪“可视化”

不过,既然是未来才能实现的事情,我们也不妨大胆畅想,如果每个人的情绪都可视化了,那很多时候自己的内心戏、小九九岂不是直接暴露人前?人与人的交往模式跟现在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路看官可以自行脑补一下哈。

对人工智能未来畅想的还有作品《诺亚部落》,作者把畅想放在2102年,人工智能系统Nuwa受命在诺亚星球育养并服务人类后代。Nuwa开发了新的感知拓展系统,帮助原始人类适应新的恶劣环境。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诺亚部落》李晓泷 /何诚昊 /吕丹妮 指导老师:王志鹏

而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当人类利用人工只能服务自己时,其实也被后者控制,尤其当人工智能获得了独立意识,他们是否还会听命于人类?电影《机器人,我》《终结者》中,都反思和探讨过“当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我们的造物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终结?”这样的问题。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生物技术

科学促使人类“进化”

生物技术也是近年科学界重点攻坚的内容,生物技术将进一步造福人类,甚至作用于人体,通过科学手段让人类获得“进化”。

作品《第二生物钟》畅想未来基于时间生物学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通过调节松果体的分泌活动从而达到调节生物钟目的。运用这种手段,人类通过几个星期的调节就可以让身体完全适应新的生物钟(即用户设定的时间),并且可以设置将每天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个规定时间段。,而这项新技术将社会的产能推向了新的高峰,“可操控的生物钟”也成为资本用于牟取更高利益的有力武器。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第二生物钟》 陈诗莹 /王怡丹指导老师:俞同舟

该作品是出于对人类生活作息的疑惑而创作的,人的作息是依赖于时间尺度还是自身的生物钟?艺术家希望通过科技手段矫正人类的生物钟,或者说,尝试以强硬的手段再次唤醒人们失灵的生物钟。

作品在呈现上通过一件原型机装置,设定三种模拟三种日常必不可少的感官模式(即清醒感、饥饿感和困倦感),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观直观感受这种畅想的生物技术对人体的作用。藏拍先生心想:有了这样的生物钟技术,倒是可以把自己写稿精力的生物钟调到上班时间,这样就可以不用在夜里苦逼地加班了。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通过科技手段让人体形成第二生物钟

而生物技术对人体的应用畅想还不止于此,比如人体的改造。国外艺术家艺术家阿加莎·海恩斯(Agat ha H ains)就在作品《变形》(Transf iguration)中讨论了人类的基因改造。

该作品畅想通过外科手术来增强未来一代的身体性能以适应未来的生活环境。比如在婴儿的头上增加可以呼吸的腮,来适应越来越差的空气;在婴儿脑后开一个小孔来散热,以应对全球的变暖。改变人类自身来适应飞速改变的环境也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议题。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阿加莎·海恩斯(Agat ha H ains)的作品《变形》

阿加莎·海恩斯曾思考人体是由可以被操作、改造和增强的元素组成的。通过外科手术,人体可以被拉伸、移位、缝合。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怎样才是更高级的方式呢。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他们是不是可塑的呢?于是她在作品《变形》体现了这种观念。

不过,人体的基因改造还涉及伦理道德层面的讨论。而一个事实是人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类也将必然面临着自身进化的问题。在生物体的基因改造中,我们可以走多远?基因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要么成为超人要么灭绝,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再看看这个腮帮子比较丰满的小孩,通过改造,他可能不知道他的身体已经做好了成为一个社畜的准备。被扩展的皮肤和肌肉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吸收咖啡因,为进入高压力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而这个鼻骨被改造过的孩子,是为了更符合空气动力学,为将来成为运动员打下先天优势,如果这些改造可以成真,你会帮你的小孩做出什么选择呢?

基因工程

在覆灭前留下人类存在的痕迹

如果很不幸地,人类未来有一天集体走向覆灭,那么,我们可以怎样留下一点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日本艺术家药师丸子(Yakushimaru) 创作了一件作品,名为《一首等待着被其他生物破译的歌》,将含有“我是人类”的歌词转化为一个 DNA序列,然后人工合成到蓝藻的染色体上。随着蓝藻的生长,这些信息会被不断的传播。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一首等待着被其他生物破译的歌》 药师丸子

理论上来说,这件作品的畅想是能实现的,根据物理与化学的原理,DNA 作为记录介质的寿命是 50 万年。即使人类灭绝了,这首歌也会继续存在,等待其中的音乐被其他生物解码。

这件作品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传达对人类覆灭后的畅想,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也许会有终结的一天,但DNA则作为生命的基础,可以存在更长时间,将人类文明存储在DNA中,是人们一直来对繁衍、流传的精神追求。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作品设想随着蓝藻的生长,内部蕴含的信息会被不断的传播。

不管怎样,通过这些形色色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为人类未来生活构想的世界蓝图,既让人感到新奇,也带着深深的忧虑,我们不禁疑惑,否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结果在未来等着我们?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似乎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人类是未来一切议题的核心。”

——这句话是用来重新惊醒我们关于未来演化的科技命题。

这句话不是一句空想,而是关乎人类的未来,毁灭还是生存?一切都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毕竟科技只是工具,人类才是我们关注的永恒主体。

THE END

编辑|雨田

图|网络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所有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细思极恐,艺术家“创造”的未来可能变这样

“房子有涂鸦我们不要!”不识货的夫妇已哭晕在厕所

艺术家替工4个月,道出了每个当代打工人的心酸史……

招聘 | 英雄请留步!《收藏/拍卖》招贤纳士

痰盂成“文化输出”,这样的误读我们不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阿加莎   诺亚   艺术家   蓝藻   未来   生物钟   人工智能   人机   生物技术   美文   装置   情绪   手段   人体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