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更是由于其字体的多样性,而能展现出不同的美感。

日常我们所见到的地标性建筑,大都是通过书法作品转化而成,能让人一眼就注意到。

对于地标性建筑来说,书法字体的形式与书写清晰度似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毕竟需要让所有人能够看得清楚,能让不了解书法的人也能够知晓这里是什么地方也是十分重要的。

但有些时候,别样的书法形式很容易造成误解,让人不知道这写的是什么。有人说这是艺术,应该保留,有人认为让人看明白才是最重要的,关于换不换的争议总是不断。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山东博物馆就因为这个原因,受到了调侃。

书法分离带来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的书法艺术,极其讲究连贯性,字与字之间的练笔,恰好是显现美感的极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以草书、行书等形式的书法更是如此。

而且作为牌匾,字与字之间不可避免地需要一段距离,不可能像写在纸张上那样的连贯,这也是为什么类似于草书行书的书法形式,不太适合用作门匾的原因。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草书之类的书法,一旦字与字分隔开,缺乏了美感不说,极容易让人分辨不清这到底写的是什么。

山东博物馆的的匾额,就恰恰是草书,且五个字分隔开了。

这也造成了许多人面对着这五个字很容易认错,有游客前来,甚至误以为这五个字是"心系情妇波"。

这样一个展览珍贵文物的地方,被扣上这样的名头实在是不太雅致,这也引起了当地人许多的不满,认为无论如何该将这几个字给换掉。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换成更清晰明了的楷体之类的,既不会认错,又显得庄重。不会像之前的草书,总会给人一种奇巧,轻浮以及的感受认知。

但面对群众的呼声,山东博物馆确实一直没有做出改变。

特别的草书牌匾由来

山东博物馆是一座规模相对宏大的省级博物馆,在各种省级博物馆之中的地位也非比一般。

博物馆主体建筑共有五层,十分的雄伟壮观,展览着许多国家级文物,皆都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如今的山东博物馆周边还建了山东美术馆,时常有艺术展览,周边也兼具商圈建设,也算是较为繁华的地带。

也正是由于周边的游玩价值,这些年选择前往此处游玩,去博物馆感受历史,去美术馆观看展览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也造成了山东博物馆的牌匾字体声名远播。

其实这五个字的来源还是很有考究的。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名人效应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得十分壮大,但在当时博物馆也确实是想借着名人效应来传播博物馆的名声。

虽然现在是经济发展还不错的地方,但在以前这里并不是什么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周边也并不发达。

缺少游客直接导致了山东博物馆的名声不是那么大,这也是最后博物馆想要借助名人效应传播名声的主要原因。

匾额上的字取自于郭沫若先生的贺词,在他写完之后,就将这份贺词赠予了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当时没什么渠道宣传名声的山东博物馆,在感动郭沫若先生情谊的同时,也确实是想要借助一下当年郭沫若先生的名声,将博物馆的名声传播得更远一些。

所以当时博物馆的上级便决定,从这份贺词之中提炼出山东博物馆五个字,经过放大以及间隔处理,最后雕刻落成,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牌匾样子。

草书当然不合适作为牌匾的题字,尤其是这种省级机关,况且博物馆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历史的厚重感,用了草书的牌匾总会让人觉得轻浮而不是风雅。

换与不换,皆有道理

这块牌匾由于"心系情妇波"而闹出的笑话,一直以来都因为牌匾的存在而存在着。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只要牌匾不换,这个名声便会一直跟随着山东博物馆,况且民意之中不乏有着想要撤换掉这种字体的民众,顺应民意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因为这种认错字而带来的笑话,确确实实给山东博物馆带来了话题度与客流量。

当年的国学大师题字,也确实是给山东博物馆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有了关注度,有了客流量,处在当今这个时代来看,怎样都不该算是一件坏事。

珍藏在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更应该比起商场的花花万物更有理由吸引青年人才对,若是没了知名度,中华儿女不再前往博物馆,那么这些文物岂不是要一直蒙尘,不见天日。

博物馆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向世人展览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帮助人们了解每一阶段的历史,透过这些文物去靠近古时的文化风采,能够吸引游客,何乐而不为呢?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这么看来,不更换牌匾亦是情有可原。只是山东这片朴实的土地,被冠上了附庸风雅的头衔,题字的郭沫若先生总是被认为轻佻罢了。

结语

有人会说,闹出这种笑话的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文化,不能准确辨认出草书的字体,跟博物馆毫无关系。

但是博物馆是为人民而办的,艺术一直以来也确实是小众的,这两者之间本就很难平衡。

且不谈郭沫若先生的私德如何,但其确实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国学大师,而且这种小众的字体,或许更能换取民众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也是尚未可知的事情。

文字的出现是为了传播知识,而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的书法艺术更多地侧重于艺术的方面,或许会被人说不懂得欣赏,但这恰恰也能反映出我国文化之深邃幽远。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

比起计较这牌匾上的字是否有高高在上的清高感,是否远离了大众,或许可以将侧重点放置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上来。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本就没有什么一定的隔阂,艺术总是要走进大众的,不必循规蹈矩,亦不必刻意出格。

真正能够传承文化的,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牌匾   山东   郭沫若   博物馆   字体   草书   贺词   本地人   美文   名声   书法   文物   书法艺术   确实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