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务员体制内平步青云,必备的“眼商”是什么?

《“眼商”的基本内容与模块》

从世界观到观世界(见识视野类)

眼商的主要意思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凸显人的眼力见识,把握住人的正确的方向,避免偏离方向的错误,由此推进人的进步与向上的空间。

(一)“眼商”的主要目标

1、正确面对世界,需要客观、公正、理性、辨析正确;

2、正确观察世界,需要科学、有序、合理、辩证方法;

3、正确改变世界,需要目标、行为、持续、精进努力;

4、正确影响世界,需要业绩、品牌、服务、声誉传播。

(二)“眼商”的主要措施

1、突破局限

(1)突破区域、地域、疆域等局限;

(2)走出书斋,融入社会,增加阅历,见多识广;

(3)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信息,使用大数据,自媒体等;

(4)转化能力,即从现实中、书本上、网络平台上吸纳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实现转化过程与转化步骤的实操演变。

2、完善自我

(1)建立认识基础

(2)创建知识体系

(3)搭建常识框架

(4)建设见识架构

(5)学会辨识思维

(6)体现卓识智慧

3、指导当下

(1)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

(2)行为转化为实际经验

(3)经验转化为实际能力

(4)能力转化为实际智慧

(5)智慧转化为新知探索

(6)探索转化为上升空间

……

(三)“眼商”的主要模块

读书模块、思考模块、参观模块、考察模块、交流模块、沙龙模块、视频模块、网络模块、合作模块、组合模块、论坛模块、征文模块、媒体模块、服务模块、语言模块、写作模块、编辑模块、摄影模块

(四)“眼商”的主要操作

——什么是眼商?

眼商是指一个人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来观察世界的本质与真相的能力。

从哪里能观察到这种能力?是否拥有世界观;是否拥有自己正确的的见识;是否拥有自己正确的的视野,而这三者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学习、培训、实践获得。

眼商不太高的人,基本上是一般的平庸者,一生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作为自然生命的延长无可非议,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实在可惜。

1、什么世界观?

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区分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世界可以认识,还是不可以认识,则区分可知与不可知的界限。

世界观决定我们的头脑与思想,运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以让我们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大命题与思想;通过实践,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架设桥梁,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2、什么是观世界?

我们把心外的一切都叫做世界,也可把心内的一切也叫作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内心世界,也只有内外世界融合在一起,我们所观察的世界才会完整。只观察外部世界,或者只观察内部世界都不是完整的世界,因此,这样错误的观察会给我们带来不正确的看法,并影响到我们改变世界的目的。

简单地说,外部世界包括宇宙、地球、人类、国家、民族、社会、组织、团体、企业、个人等;内心世界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与个体心理活动等。这些知识虽然十分广博,但是,人类还是在逐步地掌握这些知识,而个人生命有限,就不可能全面掌握。

观世界的意蕴并不是要我们把世界全面掌握,而是根据我们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将追求知识分类,轻重缓急,系统程序,逐一击破,牢牢把握住有用的、有料的、有种的那些知识,这样可达到我们追求知识,用知识改造世界的目的。

3、什么是见识?

通过世界观的指导,到观世界的行为,我们不能不掌握几个重要的词汇及其内涵:见识与视野,正确的世界观可以指导正确的见识与正确的视野;并随之去观察世界(也许就是人生的一个片段;也许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的一个环节;也许是广告词的一个切入点等)

那么什么是见识呢?

所谓见识,网络平台给出了解释是见解;知识。指武艺。主意;计策。认识我。谓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4、什么是视野?

视野,物理意义是指人眼固定地注视某一点或某一片区域时 ( 或通过仪器 ) 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即通过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同时也指人思想或知识的领域。

5、什么是见解?

见解,意思是对事理的认识和看法。

6、什么是知识?

“知识”本义的“知”:即说的很准(一语中的)。“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话没有说准,就好像射箭没有击中靶心。箭有没有射准,可以由报靶员证实;话有没有说准,可以由公众检验。

“知识”的“识”,本义: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引申义:区别、辨别。举例:“识字”就是“根据字的形状、结构、笔画认字”。同时学习知识有速度,有方法,迅速学习知识或者迅速知道知识是需要方式和方法的,例如:通过网络渠道学习,通过书籍学习等。

7、知识管理5个层次

知识的五种演进层次,可以双向演进:噪音、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知识定义的关键点:

(1)、拿来就用,需要具备立马可以指导实践、行动的作用。用得是否高妙、正确,这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用的人。

(2)、表达表现,必须是可以表达、表现出来,具备传承性。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能够让接收者理解,表达的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损耗。

(3)、可以做出如下结论,知识就是一切人类总结归纳,并认为正确真实,可以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观点、经验、程序等信息。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它具备了更多的附加特征,也就是说,某一种信息如果越多增加这种特征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识。

8、知识的14个特征

(1)、隐性特征: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

(2)、行动导向特征:知识能够直接推动人的决策和行为,加速行动过程。

(3)、动态特征: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

(4)、主观特征: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

(5)、可复制/转移:知识可以被复制和转移,可重复利用。

(6)、延展生长特征:知识在应用、交流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拓展。

(7)、资本特征:知识就是金钱。

(8)、倍增特征:知识经过传播不会减少,而会产生倍增效应。一个知识两人分享,就至少有两条。

(9)、熟练特征:知识运用越熟练,有效性越高。

(10)、情境特征: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人类选择知识一般都会进行情境对比。

(11)、心智接受特征: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心智内化,真正理解,才能被准确运用。

(12)、结果导向特征:知识不但加速过程,也导向一个可预期的结果。

(13)、权力特征:掌握知识的人,即便不在职务高位,也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

(14)、生命特征:知识是有产生和实效的过程,有生命长短,不是永久有效的。

9、知识经济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10、OECD分类

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a)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 - what),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

(b)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 wh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c)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 how),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 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还有资料表明,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主体等元素,从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识的定义:

(1)知识的形态: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

(2)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和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结构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

(4)存储主体: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产生并被利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文件与知识库中,更存在于例行的工作、流程、实践与文化中。

鲍鹏山说:不要把人生浪费在琐碎的知识上。他认为,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他强调,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眼商的积极作用

我们从眼商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见识与视野,只要我们坚持做到眼商的作用,那么,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与众不同。

1、 见识与视野格外重要

真正的人才,哪怕剥夺了他的一切,只要活着,依然可以像不死的小强,迅速地“复活”,原因是人才身上有一种杰出的智慧,足以帮助人才战胜意外。这种智慧表现为一种见识,古今中外概不如此。

何谓见识?根据网络平台给出了解释:见解;知识。指武艺。主意;计策。认识我。谓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我以为,所谓见识其实是人的一种洞察现实世界背后的轨迹的力量,称之为思想的力量也无不可。这种思想的力量一旦得到发挥,将是改变世界的核能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见识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在《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的文章。该文就刻画曹刿的思想与见解,帮助鲁国国君打败齐国:战前考量赢得民心;战中亲临前线指挥;战后进行胜战评点,证明他指挥这一场战争的正确,确保了鲁国与百姓的安危。

商鞅变法也是一种见识。三次与秦王谈“王道”“仁道” “霸道”,可见商鞅才华与见识视野不差,只是要看君王需要什么。讲王道太远;讲仁道太难;只有讲霸道,才是符合秦国历代国君的持续追求——统一东方六国。也就是说,这样的见识,才符合秦王的内心追求与国家利益至上的目的。事实上,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剧增,军事强大,有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和条件,为秦王统一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封建专制帝国激活了所有的能量。事实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

无独有偶,商鞅变法之后,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秦王听了一些权臣的话,打算不用六国人,把他们遣散回老家,目的是防止六国人干扰秦国统一六国的目的,因此,李斯撰写《谏逐客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天下珍宝秦国可用;天下美女秦君可纳;天下一切秦国可享,为何六国人才秦国不用?而且在历史上,秦国用六国人才,帮助秦国强大,现在为何不用六国人才?秦王对此表示认可,于是取消了禁令,这才使得秦国的人才济济,文臣武将齐心协力,最终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第一个封建专制的强大的国家。

——见识可以帮助当权者谋取领导权

汉武帝时期,为何汉武帝要听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因为汉初的“黄老”思想不再符合汉王朝的统治,但是,在太后那里,却依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统治汉王朝,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汉武帝年轻人的思想,加上汉王朝先后积累了近百年的财富,国家实力大增,有了与匈奴交战的资本。汉武帝要从思想上先造舆论,其目的要夺取真正意义上的统治权。董仲舒是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是有真正意义的,因为符合时代的需要,也为儒家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王朝的统治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秦王朝的方式,只是不再伤害百姓而已,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董仲舒的说法得到汉武帝的支持,也凭借此夺得了掌控权。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见解很是高超,折服刘备,因为只有他指导刘备如何夺取天下,先占荆州,后占益州,然后等待时机,北伐中原,一举夺取天下,恢复汉王朝的统治。刘备闻后大喜,关张不服,但刘备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为什么?因为刘备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个个都是万人敌,唯有高明的军师缺乏,故勇武天下有余,却无人谋划天下,以及如何夺取天下。事实上,刘备的天下就是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一步步夺取的。只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才使得刘备为了报仇,向孙权进攻,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使得蜀汉的军事实力顿减,伤了元气。之后,虽然有诸葛亮,但已经背离了原来的战略目标,尽管北伐中原多次,都因为粮草问题与司马懿的问题,都没有获得全面的胜利。等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也就失去最后的依仗。

——见识可以帮助掌权者视野开阔

唐王朝为何强盛?君王李世民见识高超,在他的手下,谋臣众多,提拔马周于平民百姓之中,善待魏征于李建成的手下。尤其是对魏征,这个人原是李建成的手下,但李世民依然善待他,魏征经常谏言,帮助李世民改正错误。因为魏征说的话在理:君王应该做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时候,魏征的谏言实在尖锐不过,导致李世民背后大骂“这个乡巴佬,我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劝解道“您是明君,才有谏臣!”这才平息内心之火。等到魏征去世,李世民痛哭: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有了镜子,可以正衣冠;有了魏征,可以使我改正错误;现在魏征死了,我也就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

……

到了晚清,当权者闭关锁国,盲目无知,天下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工业时期,洋枪洋炮、铁船战舰在大洋上争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一一问世,而晚清政府中,皇帝根本不知道。等到禁烟时,林则徐还是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对世界的趋势与帝国主义的了解根本就是皮毛。魏源写了《海国图志》,在本国毫无用处,到了日本,却成为宝贝。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迅速转变成一个强国。而中国缺乏见解的人太少,尤其是统治者更为糟糕。

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认为“器不如人”,于是,开始建造枪炮,购买西方军舰,甲午海战一败,被迫赔款日本,导致造枪炮的失败。于是,高层又认为,是“制不如人”,于是,进行“百日维新”运动,结果遭到慈禧守旧派的镇压,又归于失败,康梁出逃,六君子被杀。这样的王朝不值得尊重,于是,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孙中山那里成为推翻清王朝的根本思想,之后,武装起义频繁,到了武昌起义,熊炳坤一声枪响,立即引起熊熊大火,最后导致帝国的灭亡,民国诞生。可惜,袁世凯篡夺了政权,使得民国归于失败。

一步步认识过来,一步步提出新的见解,一步步采取新的行动,二千年的中国有封建社会转变为“民国政府”,已经在转变之中。这种“民国”的见识深入民众心中,故袁世凯复辟,还想做皇帝,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仅仅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就一命呜呼。

——见识最终形成先进的思想改变了中国

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人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于是,去欧洲、去日本求学,寻找真理的年轻人不计其数。共产主义的思想也从日本传来,国民党的元老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翻译者,陈望道先生翻译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共产党宣言》,之后,“陈李”开始建党。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13名代表参加,马林代表(苏联),全国党员只有50多名,在全国众多的党派中,这个党根本无人看得起,实在是“微小得很”,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党,居然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成为最大的政党,到今天已经诞生一百周年,拥有党员多达九千万,放眼世界,已经没有任何政党可比。

从历史上看,这个小党由于有了真理,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有了不可战胜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党的思想的先进与掌握真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个党始终是为人民谋取幸福的,代表人民最大利益的党,在这个党的面前,除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不存在其他的利益,因此,他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靠着党和人民的力量,才打下了红色的江山。

其过程何其惨烈,何其悲壮,何其雄伟,何其瑰丽!

面对国民党新军阀残杀,毛泽东提出的见解:须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井冈山,他写下了若干文章:

“红色军事割据”为什么会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长征,对红军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培养与造就一大批党政军人才起到巨大的作用。任何参加过长征的人,都是一个将军,都可以带兵打仗。这种经历与经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军事学院里也培训不了的,这种在战争中经受锻炼的实际能力加快了红军能力的提高。等到全国抗战之时,红军组织成三个师奔赴前线,创造了“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阿部规秀凋谢在太行山上等胜利,也锻炼了八路军与江南的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打下了红色政权。之后,有参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一次比一次强大,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中国的保护神,维护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海军护卫到索马里海域,甚至在吉布提建海军基地;参与维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走向中国。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围攻堵截,我们毫不胆怯,敢于直接面对美国……这些事件中间,需要多少中国人的卓越的见识与过人的胆略。

当然,时代变了,企业发展、商业贸易、文化文明、军事斗争、外交维权、法律领域、教育行业、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信息革命等等领域中,依然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见识支撑。没有正确的见识,就没有正确的行动,而没有正确的行动,或者说盲目的行动所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格局,对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百姓的安危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有超高见识的专业人才,去做专业的事情,避免人才的浪费,也避免事业的退步。

2、如何避免无见识的愚蠢行为

正面阐述:学者鲍鹏山认为,人可以避免愚蠢的见识。他说,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要想避免这种通病,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处理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反面论证:没有见识的人真可怕。见识,这个词就有这种倾向。见和识本身是两个词,见是看到,而识则是我们通过看到的现象,形成我们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做下一步的判断和决策,是一个完整的从接收信息到处理信息到对信息进行规律验证,形成结论、进行决策、指导下一轮的行动,并以此循环的过程。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出了很大的问题。第一种原因:选择性的接收信息,人很难做到全息的感受、接手所有的信息,但是这里所说的选择性的接收信息,是以自己的好恶、狭隘的视野,只去看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而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第二种原因:思维盲点。每个人的文化、阅历,以及天生的差别,而导致的不同,使得我们都很难完全客观的看待问题,而且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些思维定式,而这些思维定式也会导致我们在看待一些问题上的时候,容易产生很多的思维盲点,而有时候,这些盲点是致命的。

鲍鹏山强调,读中国的经典也好,千万不要排斥西方的问题,读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观点。所有的文化,都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只有能够从多个角度、使用多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不会因为自己的思维盲点导致悲剧。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后果。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致命的缺陷,就是钻牛角尖,只用一个视角、一种方式看问题。

3、没有见识到底有多可怕?

(1)没有见识的人,容易陷入自己的想象,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狭隘。

(2)没有见识的人,容易对熟悉的人过度依赖,这是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找老乡、找同学,而不敢进入陌生人的圈子,因为这些人跟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语言,思维方式接近,同样,很多事找老乡容易被照顾,这样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3)没有见识的人,容易骄傲自大。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当地的成绩可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发现,最笨的那个是自己。

(4)没有见识的人,容易变得很无趣。因为他只能看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些东西,看不到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东西,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人,还不知道人可以有更多样的生活方式。

(5)没有见识,我们不会找到什么才是我们最喜欢的,也是什么才是最适合我们的那些东西。我们经常说立志,但是立什么志?如果你都没见过,不知道,那立志只会是出于自己的狭隘的想象,没有实际的内容。

(6)没有自控力、总是喜欢用恶意去揣度别人

(7)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为什么很多人最终选择了得过且过?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性,其实,他只是看到了地图的1%。

(8)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浪费在自我放纵上,就是不愿意去思考,不愿去学习。王兴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怎样去落实眼商的要求

1、见识的层次

《呻吟语》的作者吕坤,字叔简,一字心吾或新吾,明代文学家、思想家,为政清廉刚正,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死后追赠刑部尚书。《呻吟语》成书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吕坤三十年心学写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三十年间,他见证了张居正赋役制度改革的由盛而衰,以及宁夏之役、朝鲜之役等重大事件,饱揽事变。内容包含修身学问之道、演天地世运之理,谈人情物理,应务养生,品人物高下,辞章雅俗,无不匠心独运,娓娓道来,使人品味深思,终有所得。

吕坤把人的见识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第一层次的见识:道理见识

可建天地,可质鬼神,可推四海,可达万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简。代表人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相与授受者是也。

简单的说,就是得道之人,通达“道”的人。

第二层次的见识:气质见识

仁者谓之仁,智者谓之智。刚气多者为贤智,为高明;柔气多者为沉潜,为谦忍。夷、惠、伊尹、老、庄、申、韩各发明其质之所近是已。这个层次的人就有很明显的偏性了,偏行刚强的高明,偏性柔顺的人,谦忍。这里提到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常说的诸子们,但是有偏性,偏重一端。

第三层次的见识:世俗见识,狃于传习之旧

不辩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为依据。教之则藐不相入,攻之则牢不可破;浅庸卑陋而不可谈王道。简单的说,就是绝大多数的人,普通人,容易不辨是非,而且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甚至非常顽固。

第四层次的见识:(自)私见识

利害荣辱横于胸次,是非可否迷其本真,援引根据亦足成一家之说,附会扩充尽可眩众人之听。这种其实很有迷惑性,为自己的利害荣辱,自成一说,还非常有迷惑性,操控公众情绪,其实就是这一种的典型代表。

2、如何提升我们的见识

第一、始终让自己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心胸,不要过于执着,不拘泥、坚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看、多经历。行万里路、历世间情。克服片面性,以全面、整体的视域认识、评价和破解问题。

第二、与经典相伴。多读经典,不光是中国的经典,也要多读西方的经典。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菲茨杰拉德

经典是几千年来,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其中以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影响并且得到过许多时代公认的著作,它即包容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历经时间的考验,经典才能不断的散发他的光辉。

第三、与高人为伍。其实,人提升自己的层次和境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与高人为伍,向身边的高人们学习。

第四、与困惑较量。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有时候我们会感觉无能无力,有时候觉得思考这些问题是浪费时间,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困惑就限制了我们的层次。一般情况下,不停的往下追问,四五个层次的问题,可能就到了最本质性的问题。

《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国学的原则。(大朴国学|利好书院将这一条作为我们的院训)。

慎思明辨,才会让我们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见识和层次。

3、独立思考组成自己的见识体系

(1)、学会升维降维。

我们现在经常说,要学会升维思考、降维打击。升维升的是思考的层级,升的是格局,降维打击是用更高层维度的、更永恒的规律去解决那些低层级上无解的问题。同样的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的手里,价值完全不同,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格局,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是格局的价值。如果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试着提高一个层面看问题,或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而想要提升格局需要: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我,在看过风景、饱读诗书、历经世事之后,学会谦卑、学会尊重。见过最好的,也承受得了最坏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又不随波逐流,我们才能有更高的见识。

(2)、懂得见识关键。人生层次,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还取决于你的见识。

一个人越有见识,越有成竹在胸的气势。如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个人越有见识,越能正确而高效地做事。如毛泽东“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个人越有见识,越能去伪存真,提升做人品质,为自己赢得人际助力。如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谓的见识,就是一种经历体验,是对于事物的一种精准判断。有见识者,能见微知著、放眼长远,睿智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步步为营地前行,赢得大的成功。而没有见识者,对事物的认识是较为粗浅的,目光也较为短浅,容易见便宜就占,见好就收,从而将自己局限在低层次、小圈子里。

在这流行“装”的年代,见识你真的装不来。一个人到底有几分胸襟,几分实力,有几分见识与格局,都藏在他遇事的第一反应里。

许多人一遇到关涉自身利益的问题,就会本能地着急、甚至大发脾气。遇事就急者,胸中无丘壑。通俗地说,就是缺乏争取的能力,又不想被人看低,于是就借发火掩饰自己,以便趁机得利。

阻碍人之发展的一大误区,是沉不住气。自己一有了点成绩就想公之与众,以赢得赞许;而一遭遇了什么失意,就会呼天抢地,悲痛不已,随意放纵自己的情绪,这样也就缩小了自己的格局,难以有什么出息。

而有见识者,遇事不会惊慌无措,一味闪躲,他们会冷静地分析,慎重地考虑,使自己所拿出的举措得当有力,从而一举奠定人生胜局。

(3)、构建“识谱”体系

所谓的“识谱”体系,即在“识”的本身与过程中,存在一种自我更进的阶梯,依靠于此,逐步提升自己的眼界与能力,才能在企业决策、企业生存、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企业生存、企业服务、企业发展、企业文化、企业创造、企业盈利等过程中取得真正的成效,实现国家、社会、企业、学员、员工等“多赢”的格局。

第一层认识。认识是我们思考的开始,从不熟悉到熟悉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探索,“跌打滚爬”的实践,产生最初的认知;也通过家庭指导、学校引导,教师辅导、书本劝导、自己因势利导实现,有了认识,才能正确的对待客观世界,便于自己的生存。

第二层知识。有直接知识,也有间接知识。直接知识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际经验,这是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运用,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神经元及其路径,一旦再次相遇,这种模式即刻产生一种冲动,可以直接指挥行动。间接知识就是他人或书本提供的知识,即写进书本中的有作用、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就藏在那里,等待有心人地开掘,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只是要注意一种倾向,那就是没有目标的漫游阅读,看上去很轻松自在,而实际上都是浮云,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偏偏还在做“自以为是”的大梦,甚至还不允许别人敲一下门,打扰白天做梦的习惯。知识不用与没有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而学知识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投入大量的钱财。“书呆子”是过度读书;“无见识”是从不读书;我们需要的是“真知者”,帮助企业和自己完成使命,实现真正的价值。

第三层常识。常识是经常性在用的知识,由于运用得十分娴熟,因此,已经看不出原来出自知识的源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常识;“民心决定江山社稷”是知识;“民以食为天”是常识,老百姓是要吃饭的,是知识。“北人善骑马,南人善驾船”是常识,“刻舟求剑”是书呆子不懂变化思维;“南辕北辙”是驾车者没有方向感;“负荆请罪”是懂得自己错怪了他人的自省与悔改;“破釜沉舟”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气概……因此,许多人不是没有知识,而是缺乏常识,之所以如此,还在于局限于家门,没有走向世界,游历江湖,不知常识在所难免;还有读书不到位,只是用不活所致。

第四层见识。见识是见多识广,表明一个人的视野开阔,心胸博大,多指人的阅历广泛。有见识的人,往往比较谦虚,喜欢低调,不愿意夸夸其谈,苏格拉底则说,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老子也说过,自知者明;古希腊神庙有“人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都说明一种现象,人会有自己陶醉的麻木,失去认清自己的力量。有见识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者说与他人相比,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与刘翔比百米跨栏,与姚明比打篮球,与钱钟书比学问,以鲁迅比写作……那不是自己找虐吗?无见识的人,往往认不清自己,也不了解别人,更可笑的事连心外的世界也搞不清楚,就会浮夸得不知所云,乱说一通,还自以为是。没有见识的人就是如此,我们懂得人性,人在骨子里就喜欢做老师。一般说来,有见识的人往往是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让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压而不服。

第五层卓识。人生在世上,就应该追求卓越,大气谦和。在这个框架下认清楚卓识,也就是卓越的见解与超越的见识,也是一般人无法愉悦的门槛,只能仰视,不能平视,更不能俯瞰。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是一种“卓识”的高峰,文章在“玄学”时代,也是一种“卓识”高峰,一千多年来,无人可以超越之!原始版本被李世民带进昭陵,只有摹本在世界上流行。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刘备来说,胜过百万经典名著,因为其中的战略眼光、战略构想、战略步骤、战略行动都是“卓识”的表现,是刘备想都想不到的打天下的指导手册。自然老子的“道德经”;儒家学说之一的“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诸子百家”,都有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不去挖掘开采,偏偏说,西方怎么怎么好,这就叫做“自卑心理”,不懂得本民族的优势,又如何谈“文化自信”!凡是有卓识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见贤思齐,自己不一定超过,但也一定不会堕落平庸。荀子说“学无止境”;当代世界流行“终身学习”,有卓识的人,往往都是饱学之士,又是社会参与者。此种个味,值得咀嚼一番。

还有其他的说法:

如“默识”。孔子说的一种求学的状态,默而识之,即学习时,默默无声,却用心学习,认识这个字,或者是认识这件事。在新知识面前,我们直面知识,就应该做这样的人。

如“通识”。我们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就是一种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现在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学西方教育,做了太多的分析性知识教育,如“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分的越来越细,而人的同时能力越是越来越糟糕。可以说,文科学生不知科学常识;理科学生不知人情世故;工科学生不知诗意画意;商科学生不懂审美情趣,完完全全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路径,造成多少人世间的悲剧。什么给“熊”喝硫酸,导致国家一级动物受伤害,问原因是做实验;因为琐事纷争,杀害同室同学的;成绩没考好,便跳楼自杀的等等,其背后都是知识不会融合贯通,在某一处由于短路造成的。生命无价,人生无限,怎么能不珍惜呢!

如“共识”。在讨论问题时,各自拿出自己的见解,即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然后进行优化选择,好方法一定就在其中,所谓“三个臭皮匠,低过一个诸葛亮”。在利益面前,难免会有纷争,智慧者一定会在其中寻找到大家的共识,使大家“求大同存小异”,比如南海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就是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法,都是一种深度的思维与共识在其中,得到世界各国的相应,当然,反对者也有之,这同样是一种共识。

如“群识”。老祖宗早就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何以群分?就是同宗同祖同文化,甚至同语言、同肤色、同饮食、同风俗习惯、同人之常情等,正因为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就有集体潜意识的存在,集体人格也在其中。察觉到这种“群识”,往往可以了解他人的一切,包括心理、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在与人沟通时,可以寻找到更多的话题;在人际交往时,更能察觉到人的微妙变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一个企业中,善于“群识”,是把控企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了解大家,就能懂得大家,懂得人心所向,也懂得企业发展,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奋斗,完成各自的目标。

如“学识”。在学术研究中,不能被一大堆原始材料与原始资料所掩盖,而是要有自己的“脱颖而出”。这就是“学识”的质量必须凸显出来,源于何处?问题导向是一根“天线”,带着问题去求学,去研究、去寻找答案,才能从资料堆里爬出来。爬不出来就是“书呆子”,爬出来的人都是会“用书的人”。学识的重要,就是研究学问的价值。读了许多书,却说不出自己的独立的见解,老是人云吾云,又有何价值!

如“心识”。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并不是说,除了人心之外,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并不是真正的含义。而真正的含义是说,没有我的“心”的参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比如一朵花在深山开放,看到的人能欣赏挑花;我没有看到,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花的寂寞;而我看见了,花一时明艳起来。这种说法只不过强调“心”的重要。失去了“心”,世界虽然存在,但对我来说,却没有意义。就像我的生命已经消亡,我的心不复存在,既然我的心不复存在,这个世界再美好,与我何干!

“识谱”对我们认识事物与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不同的时刻,运用不同的见解,乃是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的象征。

(五)“眼商”的主要成效

眼商成效的背后其实就是“三观”的检验:

宏观三度(决策视野):高度、深度、广度(向上、向下、横向)

中观三度(管理执行):力度、维度、精度(大小、范围、优劣)

微观三度(操作落地):密度、强度、微度(点数、效果、量变)

1、战略思维上,颇有见解,与众不同,体现出思维的深度与洞察的明度。对企业的发展、对团队的建设、对下属指导的尺度都有一定的方法。

2、在企业的发展思维上,比较活跃,也比较善于提出新的见解,以打破僵化的思维与固化的思维,较有自己的灵活性与进取心,一定程度上支撑企业发展的思维的容量与智慧的含金量。

3、在与人沟通上,比较善于发现彼此的需求,并主控与分享个自己的经验,同时善于倾听对方的倾诉,懂得分寸感,也懂得人性、人情、人心在不同场合或不同的处境中,各自表述的意义与价值,极大地减少因不理解人的情绪情感,导致沟通的失败或者是陷于僵局。

4、在工作中,逐步打破常规,有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和思路,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握工作的节奏,推动工作的进展,并会发现工作阶段性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的情感上的力量,推进工作的有效性,使之达到最优化。

5、几乎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结合自己的专业,屡屡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不仅是工作,而且是经验的总结以及规律性的发现,并逐步成为不可替代的,在岗位上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自嗨的,而是大家最熟悉的业绩证明。

(六)“眼商”的主要反馈及评估

1、工作业绩的反馈与评估。

2、人际交往的反馈与评估

3、头脑风暴的反馈与评估

4、专业岗位的反馈与评估

5、谋划发展的反馈与评估

6、参与项目的反馈与评估

7、人才价值的反馈与评估

8、自我超越的反馈与评估

9、团队建设的反馈与评估

欢迎收藏、点赞、转发、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秦国   秦王   卓识   平步青云   美文   见解   见识   视野   模块   体制   公务员   层次   特征   正确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