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内在动机,燃烧你的小宇宙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原创 文/晓斐


从去年自媒体开始报道世界精神卫生中心,针对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20%—30%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倾向或想法。他们或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或者不知道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还有的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空心病”。

培养内在动机,燃烧你的小宇宙


“空心病”是指活得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消极的放弃自主探索,情绪低沉,得过且过,甚至萎靡不振。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愿意为什么而努力?生活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离开了十几年一直管束限制的家长,突然进入到似乎可以自己做主,可以做自己的状态。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造成心理机制的混乱。他们开始处于完全茫然的状态,找不到那个早已丢失的自己。不知所措,患得患失,从一直被控制的状态里抽离出来时,感觉就像一头一直被囚禁的老虎,突然放进了大自然,陌生的一切和已经丧失很久的自我存活的能力,没有机会、没有时间过度,接下来就要去面对靠自己活着,给自己精神支柱的环境。

培养内在动机,燃烧你的小宇宙


如果日子平平常常,运气比较好,还能稍微喘口气儿,慢慢适应,一点点打开自我,给自己释放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运气有点背,一放出来就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或其他干扰神经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会有铺天盖地的自我否定,自我攻击,自我怀疑接踵而至,并将无时无刻不伴随在独自一人的日子里。


曾经一位博士生导师曾经说过:其实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真正的探讨过自己真正的爱好和兴趣。他说自己的很多学生会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问他:“老师,请问我们论文的主题是什么?”当他询问这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时。他们很多都会回答说“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想,老师定一个主题,他们就可以按照这个主题为方向去准备去做了。

培养内在动机,燃烧你的小宇宙


教授说,这些孩子们一直是被管制的一方,习惯了权威告知他方向,他只用围绕权威给出的主题去精心准备完成。极少有人,真正的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而去准备,或者说在他们选择所修专业的时候恐怕也都不是自己做的决定。这种做事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的人,会通过外在力量的刺激激励自己的动力,从而达到对方要求,通过获得外界认可而完成自我认同。

培养内在动机,燃烧你的小宇宙


内部动机的人,会因为自己的热爱,全情投入达成所愿,通过自我实现来获得自我满足。如果用借助他人添柴加火来形容外在动机的话,那么内在动机就是心里有一个自燃装置的火焰,随时点燃,随时燃烧,动力机制在自己,完全可以随时把握。而靠外界添得柴加的火终究会有熄灭的时候。


所以我们会看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人人都能越做越起劲儿,随时可能爆发小宇宙。做他人要求的事,只能从完成的程度上来界定完成的效果如何。除非把他人要求的事变为自己的兴趣,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已经有自我内在动机的基础之上。

培养内在动机,燃烧你的小宇宙


如此看来,激发人的内在动机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既然是内在动机,那一定是自发的,自愿的,自我确立的。而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这个人具有良好的自我感受。内在里具有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完成,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接纳的,我是值得信任的,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被支持的,我是有无限潜力的……


当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些感受,那么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强大的内在动机的人。成年人有了这样的感受,就会在无意识中把这种美好的感受传递给孩子和身边所有的人。


~end~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联系删除。感谢,感谢,再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动机   被动性   心病   美文   外在   外界   宇宙   运气   机制   兴趣   意义   状态   方向   自我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