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在故乡听雨

夏日,在故乡听雨,是一种难得的情怀,又是一种特别的感受,更是人生的一种守望!因为听的是雨,读的是心,寻的是根,问的是道,望的是未来!

夏日,在故乡听雨

端午节回山区农村老家看望父母,没想到午后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雨,尽管没有“电闪雷鸣雨倾盆”的气势,也没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奏,但雨下得很紧,有别于春天的毛毛细雨,有别于秋天的绵绵秋雨,毕竟已是夏天,雨带着夏日的热烈扑向大地,如同久未归家的儿女奔向大地母亲的怀抱。我和年过80岁的老父亲坐在老家四合院门楼内的过道里,坐着父亲年轻时亲手打造的凳子,一边享受夏雨带来的凉爽,一边拉着平时难得的家常,对我来说还可以有机会欣赏烟雨蒙蒙中的故乡。

夏日,在故乡听雨

父亲看着远近的雨幕自言自语的说:“旱情终于缓解了!”我问父亲才知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这对缺水的故乡而言这场雨对农村来说再重要不过了,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就打了机井,但因水量有限仅限于解决饮水问题,虽然曾经的安阳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修建了工程浩大的跃进渠,但大部分时间缺水,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老家如果种地依然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好在属于山区农村的老家早已退耕还林,不以种地为生,只是在土质和水源很好的地方种粮食和蔬菜,村里人绝大部分以外出打工谋生,少部分人做生意致富,鉴于老家农村这一现状,现在乡政府在谋划发展乡村旅游,我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这儿乡村空气新鲜,远离城市喧嚣,而且古时候是佛教圣地,还是有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价值的,但愿能早日成功。

夏日,在故乡听雨

我和父亲不紧不慢的聊着,不知不觉回忆起了我小时候下雨的日子,那时候生产队因为下雨无法出工,母亲就在家里纺花织布、纳鞋底,或者给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做衣服,父亲则在家里绑笤帚、扫把,做家用的桌子、凳子和椅子,我要么围在父母身边问这问那,要么在雨中和小伙伴们玩,那时候虽然生活贫瘠,但照样有很多乐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听雨,雨有起初的沙沙声变成哗哗声,紧接着屋顶的积水顺着水口流下砸在水泥地上的“吧吧”声,房檐雨水滴在水桶上的“嗵嗵”声,地面积水汇流成河的声音,构成一场特殊的“雨的音乐会”,它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和记忆,也珍藏了童年的故事,那里有父母为生计忙碌的身影,那里有童年无忧无虑的成长,多少年过去了!印在脑海里终生难忘。

夏日,在故乡听雨

如今再在故乡听雨,父母已是耄耋之年,我已过天命,岁月不饶人啊!内心禁不住略有伤感,甚至有点怅然若失!母亲越来越弯的腰、父亲越来越不灵便的腿在我脑海里久久徘徊,让我忍不住叹息,好在父母都在,有机会可以尽孝心,这对我也算是安慰,只是父亲看着门外的雨,多是回忆,很多话欲言又止,但父亲看着我的眼神依然那么慈祥,我想那是一种满足和自豪。门外种着一颗核桃树、香椿树和花椒树,每一棵都枝繁叶茂,那是父亲勤劳的杰作,我想到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的健康成长也是父母的杰作,我感恩父母以无私的爱和勤劳如夏雨般滋润我们成长,也感恩改革开放的“夏雨”给我和我的家乡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听雨,雨声似如旧,但物是容颜已非,在追思古人和回忆的日子里,我想到了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夏日,在故乡听雨,唤醒的是“不忘”,提醒的是“感恩”,嘱托的是“奋斗”!

2021.6.15


夏日,在故乡听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安阳县   水口   故乡   夏日   积水   凳子   姊妹   杰作   美文   老家   童年   父亲   母亲   父母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