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李觏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今江西抚州南城),因为曾经创办了盱江书院讲学,所以后人亦称他“盱江先生”。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斗恶僧


李觏自幼就聪明好学,六岁时就已经学习字、书,七岁就会写文章,九岁能吟诗作对了,自小就跟着父亲隐居在风景秀丽的麻姑山里。


麻姑山上有一座仙坛大庙,庙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老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可是这个年轻的和尚却是个一心向往红尘的花和尚,大概三十左右的年纪,好色贪财,不守佛法清规,好吃妄为,山下的老百姓纷纷的骂他是个恶僧。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虽然在老百姓的眼中是个恶贯满盈的人,但是,这个花和尚也有让他惧怕的人,一是庙里的老和尚,因为老和尚是他的师父,而且经常的教他怎么做人,他当着老和尚的面,唯唯诺诺,背后尽干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来;另一个他怕的人就是当地的乡绅骆司公,因为是他的长辈堂叔。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朝庙大会,乡里的士绅,地方上的官员都会上山祭奠宗庙。九岁的李觏跟着几个孩童,也来凑凑热闹。天刚刚亮就到了庙门口,几个孩子正准备进门时,却与这个年轻的和尚撞了个满怀,和尚一见是一群孩子,又冲撞了自己,立马就怒气冲冲的呵斥他们,不准孩子们进去,嘴里不干不净的骂着。李觏只得和伙伴们躲进了树林里,打算等和尚走远了再进去。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年轻的和尚见孩子们跑开,赶紧转身进门,将先前偷来藏在门后的酒肉装进门边墙上挂着的竹篮里,慌慌张张的出了庙门朝山下走去。李觏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悄悄地跟在和尚后面,想要看看这么早下山去干什么呢。


走到龙门桥边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和尚与迎面而来的人正躬身行礼呢,李觏仔细一看,这人就是和尚的堂叔,乡绅骆司公。只听得骆司公问道:“今天一早就下山,是要去做什么?”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和尚心里有些紧张,只得撒谎道:“眼下青黄不接,庙里粮食不够了,师父吩咐下山去买点回来。”骆司公见他神色有些慌张,看了看和尚的脸,又看了看和尚手里拎的篮子。突然,伸手揭开了竹篮上的盖子一看,篮子里正稳稳地躺着酒和肉呢,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这突然地变故把和尚吓得冷汗直冒,扑通一声跪倒在骆司公地脚边,话都说不出来了。骆司公一见这酒肉,气得也不顾什么脸面了,破口大骂道:“放肆,你个畜生,还不赶紧给送回去!”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李觏和几个孩子眼见着和尚吓得屁滚尿流地狼狈样子,高兴地躺在山坡上唱了起来:“和尚不怕丑,受了戒又想还俗,剃了光头又不受清规,喝酒吃肉样样行。”和尚听了是又气又恨,一边往回走,一边捡起石头朝着孩子们扔过去,嘴里也骂道:“走开,一群簸箕鬼!”


不一会儿,来朝庙的人越来越多,李觏进入大庙里,又遇见了和尚。和尚恼怒早上的事情,捡起木棍追打,李觏闪身躲进了人群里,见禅堂右边有一个小小的空房子,便立即钻了进去,回身关好门。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房间里只有一张不方桌子,两把小木椅子,桌子上放着一小杯子,南北墙上各挂着一葫芦,李觏踮起脚取下葫芦,拔开塞子,一股酒香扑鼻而来。随手拿起桌上的杯子,倒在杯中,颜色鲜红,晶莹剔透的,端起杯子一尝,甜甜的很是好喝。


他又打开另一个葫芦,一股浓烈的酒味立即就扑面而来,倒出来的居然是白色的酒,他又倒了一些红色的酒进去,红白两色在酒杯里呈现出好看的水红色来,酒香也更加浓郁。他猜想,这可能是敬神用的酒,正打算仰头喝下去时。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门忽然吱呀一声推开了,李觏还没来得及把葫芦挂在墙上,就被年轻的和尚一把扭住,和尚见李觏偷酒喝,觉得自己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把他拽到大厅去见老和尚,说是偷吃了神酒,一定要重重地罚他。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老和尚慈悲,问他叫什么名字,父亲是谁,李觏都一一作答,老和尚有些惊讶:“你就是那个能吟诗作对的李觏啊!”原来老和尚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一直想要见见苦于没有机会。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大厅里骆司公正巧也在,老和尚碍于面子只得对着骆司公说:“早先听说此儿颇有才干,今日却如此地无礼,应该怎么处置呢?”


骆司公说:“我出上联,你要是能对出下联,就放你回去,否则,按照佛规打你板子。”李觏说:“悉听尊便。”骆司公的上联是:“红白相渗,入室尝遍南北。”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李觏一听心里恼恨年轻的和尚,心想,你嘲弄我,我也嘲弄嘲弄你。正好借此出出和尚的丑,于是张口就说出下联:“青黄不接,下山买东西。”


老和尚不知这其中的缘由,连连拍手称奇。这骆司公一听,脸上的神色变了变,只得把年轻和尚早上提着篮子下山的事情,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勃然大怒,当时就令人把年轻和尚按倒在地,打了四十大板。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从此以后,年轻和尚再也不敢欺负孩子们了,老和尚也时常在人前夸奖李觏。


巧与晏殊对对


词人晏殊和李觏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路过建昌(江西南城)的时候,李觏都会陪着,两人一起游麻姑山,讨论诗词古文。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有一回,两人游麻姑山的玉练双飞,在经过余家沅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咿咿呀呀的水车声。两人手拿着折扇,信步走到水车旁边,晏殊来了兴致,高声地吟道:“车儿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李觏连声称赞:“都说临川多才子,而同叔你应数第一,同叔见水吟车,真可谓临川古风啊!“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晏殊不禁大笑起来:“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风清必然喜欢吟风,先生何不用风来对?“李觏沉思片刻,见晏殊轻摇折扇,顿时灵光一现,一挥手中地折扇大声地诵道:” 扇子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晏殊听后称赞不已,连声道:“妙、妙、妙啊!”二人不禁拍手大笑了起来,就连水车旁边的农夫也都纷纷的称赞起来。


风月亭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在黎川城南的篁竹境内,阡陌纵横的野外,有一亭子叫做风月亭。多少年来一直为南来北往的过客遮风挡雨。据说,这里曾经就是李觏读书的地方,李觏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曾经自言自语的说:“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因此被称为风月亭。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李觏也曾想像其他的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也许,老天爷只是想要成就李觏的哲学,诗词,文章吧,所以在他的科举路上一再受挫,半生未能如愿以偿。他常常自己对着自己叹息道:“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经过多次的努力后,还是名落孙山,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之后,索性隐居山林,潜心著述,在南城创办了学院,教授自资。后来,范仲淹多次推荐下,任太学助教、直讲,终年五十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建昌   南城   清规   乡绅   都会   竹篮   折扇   水车   庙里   行道   风月   美文   葫芦   和尚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