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二):清平乐 六盘山

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伟大领袖毛主席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二):清平乐 六盘山

伟大领袖毛主席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二):清平乐 六盘山

伟大领袖毛主席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二):清平乐 六盘山

创作背景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先占领通渭县城,继而又突破了西(安)兰(州)公路封锁线。北上抗日的目的地胜利在望。国民党当局倒行逆施,蒋介石亲自出任所谓“西北剿匪总司令”,调兵遣将,妄图阻止红军继续北上。10月7日,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红军与敌骑兵七师之一部遭遇,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即作于此后。

个人赏析

词的上阕描绘了六盘山美丽的秋色,并回顾了长征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表达了作者和红军战士在胜利即将到来时的喜悦心情。“天高云淡”,词一开篇,作者仅仅用了四个字就把西北地区秋天时天高气爽,云层淡薄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在这样的季节里,毛泽东和战士们站在六盘山的顶峰,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南飞雁”。但是雁群南飞是秋天常见的景色,为什么作者还要“望断”呢?这是因为雁群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南方,而红军也是经过艰难的长征才到达北方,所以作者自然就把两者联系到一起。而且南方是红军战士们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掩埋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并且还有留守革命根据地的战友和父老乡亲们,自古就有“雁足传书”的说法,所以作者希望大雁能把长征即将胜利的消息带给南方根据地的军民,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喜悦。

接下来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虽然只有七个字,但是却连用两个否定副词,这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表明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定决心,同时这也是作者对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和张国焘南下逃跑主张的有力批判。然后作者又用“屈指行程二万”来概括长征这一空前壮举,“屈指”是一个极轻微的动作,显得淡定从容,从而表现出红军对艰难困苦的蔑视。

词的下阙描写了红军登上六盘山后到处红旗招展的景象,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表达了打败敌人的必胜信心。“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这两句点明了词题,展现了红军登上六盘山后壮丽的景象。在这两句里,作者重点突出“红旗”,这是因为它是革命的旗帜,是胜利的象征,经过了长征的洗礼,经过了敌人围追堵截的考验,红旗如今在六盘山上飘扬,这怎能不让作者以及红军战士们感到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呢?

最后作者满怀信心地写道:“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不仅照应了上阕“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句意,表明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同时也是作者在长征即将胜利对革命前景的展望。全词以设问作结,并不是作者对抗日战争最终会取得胜利还有什么疑问,而是表达了战士们渴望早日战胜敌人的急切心情。而且以设问作结,似尽未尽,让我们读后感到余味无穷,平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指的这种手法。

与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清平乐·会昌》相比,这首词色彩明丽,作者用充满豪情的笔调表达了热烈欢快的情感。这主要是因为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恢复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并且他带领着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而《清平乐·会昌》之所以色调苍凉,在豪壮中流露着压抑、郁闷的情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毛泽东正处在逆境之中。所以,通过两首词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心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变化。

另外,毛泽东所创作的诗词通常都是上阕写景,下阙抒情,但是这首词却是个例外。它的上下两阕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自己情感,而且在写景时也不是对景物单纯的描绘,而是选择了浸透着浓重感情色彩的典型景物,从而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在遣词造句上,这首词用语通俗简练、形象生动。“天高云淡”中的“高”字写出了秋日晴空的高远,“淡”字则写出了秋日云层的特色;“望断南飞雁”中的“断”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向远处凝神注视的神态,而“红旗漫卷西风”中的“漫”字,则以红旗舒卷的状态,准确地表现出战士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可以说,这些字抒情状物,刻画入微,因此把毛泽东称为一位优秀的语言大师也不为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会昌   雁群   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缨   设问   天高云淡   地表   西风   红军   美文   抒情   景象   诗词   敌人   喜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