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73年的弹子球》


读《1973年的弹子球》

生活如果失去了目标感,那便了无生趣。


这是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追求,都能让人重拾信心。


弹子球或许只是其一,更多的象征物只有自己去寻得,也便是找到心中最想要的那一部分。


读《1973年的弹子球》


村上的文字,总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在内,很多的空白都需要你去填满。


在那巧不经意的日子里,许多事就那么发生了,没有预兆,也无痕迹。


人到底最稀缺的是什么,它并没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自己跟随着心之所想去经历。


读《1973年的弹子球》


文中的‘我’,有着不错的创业公司,想必该是大众眼中享受小资生活的人。


可他,在这难以脱身的樊笼里,一个劲的在折腾着虚无,这是世人所不能理解的。


精神上的缺失,有时真的很难用言语去表达出来,这种状态或许同样也只属于自己。


读《1973年的弹子球》


这是篇小短文,谈不上有多喜欢,但还是翻完了整本书。


想要毫无波澜的表达海底世界的翻腾,委实是不容易的事,但村上春树就有这种本领。


或许是接触他的文字还不够多,仍藏着太多的诧异在内,只那份‘渴望’的状态在慢慢接触。


读《1973年的弹子球》


与自我的对话,这应该是作家很自然的姿态。


只是,并非每一个提问都能得到相应的答案,大都时候不过是在表达那份迷惑不解。


或横冲直撞,或无所畏惧,总觉得内心不能被质控的太久,它同样需要呼吸‘自由’的空气。


读《1973年的弹子球》


我说不上来,这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但我真的很喜欢开篇的第一句话——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的喜欢。


单这一句话的信息量,就能任你想出无数种不确定性,这何尝不是一种吸引力。


End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微笑81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弹子   村上春树   樊笼   迷惑不解   生趣   书后   横冲直撞   无所畏惧   大众   信息量   村上   美文   状态   答案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