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前一后率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在秘书长林伯渠的主持下准时开始进行,十里长安街顿时欢声雷动。在《义勇军进行曲》振奋人心的高亢旋律中,重要的领导干部们纷纷就坐。

毛主席站在主席台前,面色严肃地对着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宣誓新中国的成立,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们翻身得以解放了。宣誓完毕后,毛主席亲手按动了电钮,代表着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三军仪仗队的护送下,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代表着参加新中国首届政协全体会议的54个重要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与奏唱国歌的旋律同时开始,又同时结束,整齐划一,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但在国外,最高礼仪是礼炮齐鸣21响,可毛主席却亲自下达命令:“开国大典准备挑选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又是为什么呢?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开国大典的筹备

如果说1919年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五四运动,点燃了席卷全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那么30年后,在解放中国的道路上一路“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又向中华儿女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开国大典、天安门,中国重新走向了复兴的时空起点

早在1946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就曾决定用5年的时间完成全国的解放。直到1949年的春天,形势发展的快速让中共领导人都始料未及。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的主力部队,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挺进到了长江北岸。于是,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就逐渐变得成熟起来,而新中国建国仪式的举行也被提上了议程。

将首都设在北平的提议,是在1949年3月召开一次会议上被提出的。 当时毛泽东指出:“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其实早在一年之前,毛泽东率中央东渡过河,进入晋绥解放区之后,就已经开始考虑建国和定都等问题了,最终在南京、洛阳、西安、开封、北平等城市中,毛泽东的目光最后锁定在了北平。

1949年3月中旬,中央领导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上关于拟定国都的意见开始表决,全体代表一致举手通过,确定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平并在当天起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同时决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最终决议将典礼、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三项仪式,作为开国大典的主要仪式。此时距离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的正式举行,仅仅只剩下了三个月的时间。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精心筹备完成一项举世瞩目的盛大典礼,难度可想而知。毛泽东向他们特别强调道:“一定要搞好!”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选择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先要考虑是否有阅兵的场地。最终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决定将大典地点定在天安门广场,而主席台就是天安门城楼。阅兵仪式在整个开国大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各级指挥员对此都非常重视,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和队列合成,也是第一次。

此后,在一次会议上,聂荣臻将这一报告公布给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听。毛泽东最后强调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最终,这个方案被批准了,而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也基本就是依照这个方案进行的。

除了大方向的活动确定了以外,还有一些小的方面,每个工作人员也都很细心地考虑到了。

当时全国刚刚解放,现场直播设备都相当简陋,技术上也有不少的难题。而参加开国大典的现场群众,预计将有数十万的人,所以如何让整个广场的群众都能听清天安门城楼上的声音这个问题,让几位广播工作人员一开始很费脑筋。

后来,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并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了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后来在广场上又陆续架设了好几个这样的装备,最后也有效地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因为广播设备非常简陋,只能在广场内可以传播。而朱德在检阅部队的时候,会乘坐阅兵车驶向长安街,再返回天安门广场,但出了天安门广场之后该怎么转播呢?随后工作人员在演习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先把朱德总司令的声音录下来,包括“同志们辛苦了”这样的问候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提前录音以后,在开国大典现场就可以使用。现在听起来,技术上确实落后,可是这在当时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而对于实况广播,朱德也是有担心过的,他曾问过负责人,如果现场的广播技术出现问题怎么办?于是为了保证安全,朱德总会要求派人到中南海,事先为他录好音。而这一份录音, 在此后也成为了建国历史上的一件珍贵记录。

54门礼炮齐鸣28的缘由

10月1日这天清晨,电台上的播音员就开始用他们庄严、热情、喜庆的语调发出了一番预告。而同一天的报纸,也在头版的显要位置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喜讯立即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那时的交通工具很少,北京各界的群众们,离得近的都步行来,远的则坐火车。

让人奇怪的是,当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结果一到下午天却放晴了,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天都在和百姓万民们共同庆祝。

上午8点,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到达指定地点。上午10点,参加游行的群众们也陆续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瞬间热闹喜庆了起来。群众们都分区域席地而坐,很有秩序。

后来有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回忆: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又领到了3块糖、2只梨,这都是节日优待。

天安门城楼重新修整了一番,城楼上挂着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横幅,正中则悬挂了一张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天安门广场上逐渐已经变得人山人海了,到处都是热烈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下午2点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别乘汽车离开中南海,到达了天安门城楼的北面,然后拾级而上。毛泽东和朱德两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一直走到城楼的正中央。当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时,天安门广场上瞬间欢声震耳、掌声雷动。

下午3点整,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正式开始了,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主席、副主席、委员们都各自就位,接着就是毛主席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口号。

侯波晚年时候回忆说:“那天我很荣幸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上有 3 个摄影记者,女同志就我一个。 那时候秘书长是林伯渠,宣布请主席讲话。主席讲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我就按了快门。”紧接着,毛泽东又按动了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也随之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升国旗是典礼上的一个重要仪式,当时需要找到一根35米高的国旗杆,工作人员跑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只好到自来水公司找了几根口径不一样的水管焊起来,暂时当作代替品。结果焊完后,一测长度才22.5米。

他们又报请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的同意,将国旗旗杆调整为22.5米,最终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建设局车辆厂金工车间用4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在国旗升起来的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一起打出,再次将广场上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礼炮队由108门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一组发射,轮流作业,以缩短每响之间的间隔时间。

不过当时有不少人好奇,按照国际惯例,重大典礼上最高的礼仪是鸣礼炮21响,为什么这次会鸣28响?而54门礼炮又代表什么?有外国记者猜测,28响代表的是28位开国元勋;也有人觉得是毛泽东(繁体字)名字的笔画,或者是“共”字的笔画,“共”字由“廿”和“八”组成,即28。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甚至也有人觉得,毛泽东崇尚自由,尊重自己的感情,他与杨开慧初恋时,杨正是二八少女16岁,两人结婚时毛泽东正好28岁,杨开慧牺牲时是28岁,开国大典时二人结婚的时间又正好是28年,所以是为了纪念他和杨开慧的感情。

但许多中国人却一致地认为,这28响代表的是共产党带着人民奋斗的28年。

鸣放礼炮28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在政协一届会议的休息过程中,毛泽东见到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唐永健,于是便问他:“你说,放28响有没有道理呢?”

唐永健学识渊博,一下就明白了主席的用意,马上说:“主席,我起草一个关于鸣礼炮28响的说明吧。”毛泽东微笑默许。很快,他就简明扼要地把说明报告递上来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刚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赞礼

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后,什么都没有说,就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大家都觉得主席是认同了这一说法。而在后来,他有向其他领导做过明确的解释,正是象征着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奋斗的28年。

而54门礼炮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了,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代表着54个民族。但实际上在建国初期,领导们都并不太清楚国内到底有多少个民族。直到1953年7月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能列出名称的少数民族也只有51个,加上汉族是52个。

后来有些人指出:54门礼炮代表的是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这些情况,其实当时的一些有关领导都是知道的,只是没有公开解释过,导致后来有所误传。

阅兵中的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主席台为中心按序列在东、西长安街列队,接受总司令的检阅。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阅兵式开始了,身着戎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乘敞篷阅兵车,先后检阅了排列在东长安街的各个代表部队。

在检阅过程中,朱德连连向受阅指战员们招手致意,同时高呼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部队们也随即欢呼,回应相同的口号。当朱德向指战员问好时,指战员齐声响亮地回答:“祝总司令健康!”整个阅兵仪式庄重、热烈而和谐。

不过在放朱总司令阅兵录音的时候,虽然时间恰好合适,但因为事先把检阅车的马达声也录了进去,所以录音的杂音相当大,可以说是当时现场的一个遗憾了。好在处于兴奋状态的现场群众们都不挑剔,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在播放录音。

检阅完毕之后,朱德再次回到城楼主席台,接着便是分列式的开始了。受阅部队的装备,大多数都是在解放战争和抗战中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它们代表着的,是人民军队的赫赫战功。

这次阅兵历时近3个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为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献上了一份厚礼,也让全国的人民都为之振奋。广场上,群众们一直不断地欢呼、拍手,大家嗓子都喊哑了,手掌拍麻了,却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盛典之后

在典礼开始之后,毛泽东也一直都是站着的状态,最后在听到了周恩来的再三劝说之后,他才在李银桥的搀扶下走进了休息室,吸着香烟与程潜交谈着。但没休息一会儿,周恩来又回来请毛泽东出去。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负责录像的徐肖冰曾在受访时说:“后来主席一到屋子里面休息的时候,下面群众队伍发现天安门上面看不到主席了,他们就站住不走了,没办法,总理又把主席请出来,群众队伍才走。”毛泽东回到主席台上之后,依旧一直不停地向群众们挥动着手臂,在“万岁”声最热烈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对着麦克风高呼:同志们万岁!

在检阅了阅兵式和游行群众之后,在工作人员再三劝说下,毛泽东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天安门城楼去休息。

回到丰泽园,毛泽东高兴地对李银桥说:“搞饭吃。”叶子龙看主席心情好,便乘机说:“晚上看焰火让带孩子。”毛泽东沉思片刻,问他:“都让带吗?”叶子龙说:“都让带。”毛泽东似乎没有倦意,在院子里踱步。

他问李银桥:“今天站了有3个小时吧?”李银桥说:“3个多小时。”毛泽东又自言自语地说:“还行,我不累。”“人逢喜事精神爽嘛,我也有同样感觉。”李银桥顺势说。天色已经慢慢黑了下来,但天安门城楼上的灯光却突然亮了。

群众手里举的纸灯、纱灯也都被点亮了,星星点点汇成灯海,一时间, 整个广场火树银花,无比璀璨。接着,天安门附近分三个地方向夜空放出焰火,五彩的烟花绽放开来,照射出群众们的一张张欢快的笑脸。礼花腾空的炮声、火花爆炸声交织在一起,让天安门广场再次热闹非凡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盛况空前的开国大典很快就要结束了。晚上9点20分时,实况广播加上当天准备工作的时间,一共大约持续了六七个小时,而几位广播员也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始至终一直站立工作,因为现场没有设置座椅,但大家却都一点不觉得疲惫。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这时,周恩来走到话筒前,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大声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庆祝大会结束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大典彻底结束的时候,却在最后出现了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30万群众,向着天安门城楼欢呼、雀跃,都久久不愿意离去。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也不忍心马上离开,于是毛泽东挥舞着手上的帽子,从东边缓步走到西边,向欢腾的人群致意。

在大典开始前,斯大林就派出了彩色摄影师来华进行记录和拍摄。在大典上,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游行,一直到晚上五颜六色的礼花在夜空中闪烁,这位摄影师都一直从头到尾拍个不停,中央领导们也十分配合他,不时按要求摆出各种姿势。

但可惜的是,就在大典结束后,摄影师兴冲冲地抱着几十本沉甸甸的胶片盒子回到住处的时候,一场大火却将他一天的功劳都化为了灰烬。

堆放底片的房间不慎起火之后,几十本胶片几乎全部被烧光,好不容易抢出来的几本胶片也是残碎不堪,完全没有办法再去使用了,几个年轻摄影师急得跺脚抱头痛哭。而当周恩来听说底片被烧之后,也不禁“啊!”了一声,好久都没说出话来。

几个摄影师回国后,还因此受到了斯大林的严厉的斥责与处分。因此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大典上的照片,都依然是黑白的,是我们自己的摄影师拍摄保存下来的。尽管苏联摄影师的失误,使开国大典上的彩色纪录片没能大放异彩,但庆幸的是,中国摄影师们还是为开国大典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瞬间。

不久后,斯大林又派来了一个著名导演,和与中方一起,根据先前拍摄的资料合拍了一个关于开国大典的大型纪录片,这部影片后来还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特别下令:54门礼炮齐鸣28响,有何用意?

当时,为了庆祝这次的大典,有关部门专门制作了几十种纪念章。1953年,画家董希文创作了一副油画——《开国大典》,这幅高233厘米、长 400厘米的画,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欢庆典礼的盛况。

画中场面气势恢宏,气氛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这幅油画的广泛传播,为1949年10 月1日这天的盛典被称为开国大典起到了助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深刻影响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是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所以每当人们回望的时候,都会想起革命的不宜,和众多历史先辈们所用生命换回的我们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 周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过去每一年不同的国庆大典,同时去表达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的激动和自豪之情。但铭记过去的艰难岁月,怀念那些为国家做出过牺牲奉献的英雄和领袖们,也是我们这些后代们,随着生活的发展和改变而不能忘却的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礼炮   天安门城楼   斯大林   天安门广场   北平   周恩来   天安门   总司令   用意   大典   摄影师   典礼   部队   群众   主席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