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人这一生的修行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减法思维,不是要求我们简单地摒除冗余的信息,而是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洞察真相,看得更透彻,活得更轻松。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不做选择的幸福




这几年“断舍离”、“极简主义”的概念比较火,人们慢慢意识到物质过“多”带来的不是幸福,反而是纠结和痛苦。


在我们的认知中,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比较聪明、用功,起点也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呢?比如微软的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花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从幸福学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我认为颇为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事实上,印度人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在职业上,选择常常比其他族裔都少,而且少得多,这个特点在他们的婚姻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印度阶层固化严重,大部分都是半包办婚姻,但是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并不比自由恋爱的美国人差,甚至在美国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和整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印度人一旦结婚,基本上只能从一而终,所以只好努力经营家庭了。


人们的经济收入通常会在成功地选择职业或者更换工作单位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却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


选择多了,我们可能会给自己留退路,反而没那么用心经营:这份工作不满意,换;恋人不满意,换。我们把太多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很多时候,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加幸福,更成功。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芝麻与西瓜



中国有句俗语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部分人都会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啊?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还真不懂。我们不妨看看下面那些在生活中捡芝麻的行为。


•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

• 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 分钟。

•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

•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 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或者在北京跑五家店。


这些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到了捡芝麻上,他就永远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一个人在工作中也常常容易捡芝麻、丢西瓜。那些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于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单位和公司也是如此。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就是因为它在捡西瓜。捡西瓜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和捡芝麻的人完全不同,他们不会为那些蝇头小利动心,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乔布斯在回到苹果时,发现公司内一大堆的项目和产品都是小芝麻,他在那些项目和产品上一个个画叉,直至剩下个位数的产品,再把它们每一个变成西瓜,这才救活了苹果。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更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我们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与其把心思放在赚小钱上,不如把它们都聚焦到一点,练就捡西瓜的能力,让自己从同事中脱颖而出。通常,人有能力晋级一个台阶,贡献、职责、影响力就可能增加一个数量级,至于收入就更不用发愁了。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生也有涯 知也无涯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


每当别人问我:“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或者如何能够抓紧时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


很多人会反驳说,每天的事情那么多,这件事情应该做,那件事情也是必须完成的,怎么可能不做呢?我会对他们讲:“这是因为你已经陷入了常人的思维定式,你说的那些事情如果不做的话,难道天还能塌下来吗?”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去做,必须要有所舍弃、顺其自然。其实有些事情如果不做,根本塌不下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了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它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了。当我们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人生时就会发现,可以不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既然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 倍甚至更多的收益。


人有一个弱点,就是见到小便宜想去占,很多利益舍不得放弃。很多做IT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张三有件事找你帮忙写个代码,承诺给2000 元;明天李四给你找了一个挣外快的机会,你又能挣到3000 元;后天王二麻子求你帮他的单位修个电脑,答应给你1000 元。这类事情你做不做呢?很多人会觉得送上门来的钱,不挣是傻瓜,结果把自己搞得每天忙于应付差事,水平没有长进,本职工作可能也没有做好。


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仅学习如此,做事更是如此。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而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够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了解更多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本书作者莱迪·克洛茨开创性提出减法概念,并且他关于“减法”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引发国内外的关注。



减法主张“少即是多”。减法是实现“少”的过程,但这与“少做事”是不同的。事实上,要实现“少”往往要做更多或者想更多。因此,减法不意味着极简主义,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或者反对技术,也不意味着尊奉某种闲适之道。



《减法》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思维反转—>拓展—>提炼—>心流—>坚持—>重复;帮助我们规避认知陷阱、忽略减法的方式,开启轻装上阵的事业和生活。


吴军:成大事的人,擅长做减法







《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



作者:莱迪·克洛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减法   定式   外快   印度人   芝麻   西瓜   幸福感   思维   事情   婚姻   幸福   时间   喜欢   更多   工作   吴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