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姜昆不顾一切收养孤儿,如今眼含热泪:我改变了养子的命运

前言

1998年,姜昆不顾任何阻挠,执意收养了一个孤儿并取名“姜河”,甚至在抚养期间,还一直帮着寻找亲生父母。

这让妻子和女儿实在难以理解,常因为他的偏心大吵大闹,还骂姜河是个白眼狼,家里常常乱的鸡飞狗跳。

一晃26年过去,当初姜昆为何非要养这个孩子?

长大成人的姜河又现状如何?

不听话的女儿

就在事业走向巅峰之时,姜昆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妻子李静民。

他们很快结婚并育有一女姜珊。

作为家中独生女,姜珊自小就受到父母的万分宠爱。

姜昆和李静民对她百依百顺,再严厉的要求也难以约束住她任性的个性。

姜珊从小就展现出了些许骄纵和目中无人的倾向,常常不理家人的劝诫而任性妄为。

渐渐长大后,姜珊对演艺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渴望能够像父亲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但姜昆出于对职业的理解,一直希望女儿能走上更加稳重的白领路线,因此对姜珊的这个想法大加否定和阻挠。

二人因职业取向的分歧而陷入了剑拔弩张的矛盾之中。

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姜昆下定决心将姜珊送到国外留学,希望她能够在离开家乡后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然而事与愿违,姜珊不仅没有按父亲的期望振作自己,反而因为在异国他乡的失落感与父亲产生了较大的隔阂,最终导致了决裂的局面。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反骨"行为,李静民只得不远千里前去国外照应身心俱疲的姜珊。

在异国他乡的支持和开导下,姜珊渐渐恢复了平和,但与姜昆的关系却雪上加霜,陷入了冰点。

一度以来,这对父女的感情几乎陷入了决裂的境地。

这段矛盾时期无疑对姜昆一家人打击很大。

作为一家之主,姜昆深感自己在教育女儿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

而姜珊也在这段经历中领悟到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这段经历或许会成为她们今后修复关系的契机。

收养引发新波澜

就在姜昆与女儿姜珊关系陷入冰点的那段日子,一次公益活动让姜昆结识了一个饱经磨难的男孩——谢潭。

谢潭出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父母为了糊口不得不把他遗弃在孤儿院。

孤儿院的生活质量极低,谢潭从小就在严酷的环境中挣扎求生,身心备受摧残。

尽管如此,他仍保持着纯真善良的品性,勤恳上进、遵纪守法,是院里模范生的典范。

正是谢潭高尚的品德深深打动了姜昆。

作为成功人士的他,多年来一直在社会上大力资助贫困儿童,但谢潭给他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姜昆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孩子改变命运。

然而,姜昆出于一时私心,对妻女并未透露自己的想法。

当他顺利办理了收养手续,把谢潭(收养后被改名为姜河)带回家时,妻女们的反应可想而知。

李静民和姜珊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她们认为姜昆藐视了亲生女儿,不应孤身做出如此重大决定。

一度,姜家矛盾再起,气氛剑拔弩张。

幸好,姜河自小就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他上门就毕恭毕敬地叫李静民"妈妈",更是尽心尽力伺候起她和姜珊的生活起居。

姜河的纯真单纯、乖巧听话让李静民深受感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也意识到姜昆对他的用意纯粹出于善意。

在姜河的感化下,姜家终于重新找回了和谐。

李静民真挚地接纳了这个"养子",而姜珊也慢慢释然,学会了用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家庭的新变故。

一家人就这样重新融为了一体,只是增添了一份更深更浓的亲情。

孩子杂技有天赋

从那之后,姜昆和妻子李静民将姜河当成亲生儿子般疼爱。

他们很快就发现姜河对杂技天赋异禀,处于对儿子未来的美好期许,夫妻俩决定将他送入沈阳艺术学院深造。

进入艺术学院的姜河如鱼得水,他投身于杂技学习,对编导、表演、技巧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

然而,杂技课程的高强度训练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有些吃力,姜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好在姜昆和李静民及时发现了儿子的烦恼。

他们耐心开导,用亲身经历告诉姜河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在父母的鼓舞下,姜河重拾了斗志,决心咬牙坚持下去。

果不其然,姜河在杂技道路上一路进步神速。

仅仅几年后,他便凭借出色的表演在全国少儿杂技大赛上夺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姜河杰出的杂技天赋不仅在赛场上得到了检阅,更吸引了娱乐圈的眼球。

一家影视公司为他量身打造了电影《我是冠军》,讲述了一个杂技少年追逐梦想的故事。

该片上映后虽然成绩平平,但姜河精湛的杂技表演却赢得了不少赞誉。

看到心爱的弟弟在杂技道路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最初反对收养的姜珊也终于改观。

她开始真心祝福姜河,并为有这么一个出色的弟弟而骄傲。

从那之后,姜家终于化解了所有矛盾,真正走向了彻底的和睦。

寻亲路漫漫

电影《我是冠军》的成功让姜河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但也让他内心升起了新的疑虑和困惑。

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始终怀有无限的思念与好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姜河向姜昆和李静民吐露了自己想寻根的心愿。

这让一家人都陷入了沉默,姜昆夫妇生怕这会影响到他们与姜河的感情。

毕竟,从收养那天起,他们就已将姜河当成了亲生儿子般疼爱。

幸好姜河很快就释明了大家的疑虑。

他向父母保证,无论寻亲的结果如何,姜家人永远是他这一生最亲密的家人,是他永不会背弃的挚爱。

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姜河全力展开了寻亲之旅。

姜昆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人脉关系,也在各方面为儿子奔走呼吁,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他的亲生父母。

然而,尽管姜昆不遗余力,但因为时间过去太久,种种线索都已经中断,让他们最终仍然无缘得知姜河的亲生父母下落。

这个结果虽然让人扫兴,但姜河却并未因此而气馁。

相反,经历了这次寻亲,他变得更加珍惜与姜昆一家的缘分和感情。

在他心中,无论血缘与否,姜昆、李静民和姜珊才是他今生最亲密的家人。

从此以后,姜河更加孝顺父母,更加体谅姐姐。

姜家也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大家其乐融融,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孝顺报恩养育

多年来,姜河对养育他长大的姜昆一家人永远心存感激。

他时刻铭记自己当年被收留时的决心,将孝顺报恩视为人生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岁月流转,姜昆渐渐步入老年。

他那身娴熟的艺术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略显生疏,身体也越来越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

就在这个艰难的时候,姜河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恩师父亲的重任。

姜河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搬回了沈阳,专心侍奉、照料生病的姜昆。

每天他都亲自给姜昆准备营养丰富的膳食,定时为他服用药物,并耐心倾听他的需求寄托。

有时,姜昆会提及他年轻时代在舞台上的绝活,姜河也会竭尽全力将它们重现于家中,让恩师父亲重拾当年的自信与光彩。

即便后来姜河已成家立业,生活重心发生转移,但他依旧坚持每周会抽出时间回沈阳,陪伴姜昆度过除夕和重要节日。

在这些日子里,师徒二人会坐在一起,相视而笑、话家常。

更多时候,二人会切磋相声艺术,姜昆将他数十年积淀的经验传授予姜河,而姜河也在其言传身教中汲取营养。

这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场景,实现了姜河当年对姜昆的"养老承诺"。

姜昆曾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将他收养入家,给予他全然的爱护。

如今,姜河用自己的孝顺之心将这份恩情百倍奉还。

要说姜昆为何非要收养这个孩子呢?

原来,这和他自己的成长经历离不开关系。

蜕变成才路

姜昆出身于南京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小学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家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父母仍坚持供姜昆读书。

从小姜昆就喜欢相声这门艺术,常跟随街头相声大师学习,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号召青年上山下乡,那时18岁的姜昆毅然前往黑龙江省穆棱县知青下乡。

在那片广阔的农田上,姜昆初次体验了艰辛的农村生活,白天需要从事繁重的农活,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相声。

环境虽然简陋,但姜昆对相声的热爱从未减弱,反而将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发扬光大。

1973年,姜昆满怀梦想从农村回到城市,开始了正式的相声学习之路。

他有幸拜著名相声大师马季为师,马季不仅传授了姜昆扎实的相声功底,更将"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毫无保留地教导给了徒弟。

1977年,姜昆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全国首届相声专场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由此开启了他灿烂的相声事业。

随后他连获多个大奖,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结语

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姜昆用自己的人生行动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

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姜河能找到他的亲生父母,同时也希望,像姜昆这样的艺术家,能以自身力量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养子   杂技   热泪   孤儿   相声   家人   矛盾   儿子   父亲   女儿   父母   命运   关系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