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辽宁“文博游”持续升温密码

核心提示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省内各博物馆将开展多场活动吸引游客。近年来,省内的“文博游”快速升温,不管是承载厚重地域历史文化的辽宁省博物馆,还是体现辽宁浓郁地域特色的沈阳故宫,抑或是彰显红色文化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假日里都是人流如织。

辽宁“文博游”持续火热原因多重。专家学者分析认为,辽宁历史文化独特、 “现象”级大展多、创新性互动场景丰富是根本原因。

“五一”期间,辽博接待游客8.5万人。图为游客排长队准备入馆。(辽博供图)

从春节到“五一”我省文博场馆持续火爆

“5天时间,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27.05%。”“五一”假期刚结束,这组数据就摆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孟繁涛面前。对此,他并不意外。

这位在小长假里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的沈阳故宫“掌门人”,每天都能看到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小长假第一天,沈阳故宫内的游客已经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此前,我们就研判,在今年小长假里,沈阳故宫肯定会迎来又一个客流高潮。”孟繁涛说。

“又一个”,是基于对今年春节、清明假期沈阳故宫人气爆棚现象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沈阳故宫共接待游客26.24万人次,较2019年翻了三番;清明节3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9.67万人次,同比增长395.9%,在全国博物馆客流排名中居第五位。

无独有偶。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今年“五一”也迎来“又一个”观展热潮。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辽博共接待游客8.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45%。需要指出的是,辽博的统计数据以“人”为单位,若以“人次”为单位统计,这一数据更亮眼。

今年春节假期,辽宁省博物馆的接待量成绩单就很亮眼——共有12万人到辽博近距离感受文物之美,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3%。12万人中,有60%的观众来自沈阳之外的其他城市,来自外省的观众占到四成,其中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吉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

作为辽宁的一张“红色名片”,辽沈战役纪念馆同样引起全国各地游客的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辽沈战役纪念馆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单日接待量达5.4万人次。

实际上,2023年全年,辽沈战役纪念馆接待观众就超过180万人次,同比增长80%以上,单日最高接待3.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春节期间,辽沈战役纪念馆主展馆和所属旧址遗址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同比增长120%。

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和辽沈战役纪念馆游客数量的飙升,只是我省“文博游”近些年持续蹿红的缩影。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登记备案的130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574万人次,这一数字较2022年增长179.2%。

辽宁“文博游”热,由此可见一斑。

展陈出新场景创新,增加了“文博游”的含金量

辽沈战役纪念馆在“五一”期间游客量大增,单日接待量达5.4万人次。图为游客在观展。 (辽沈战役纪念馆供图)

实际上,今年并不是辽宁“文博游”出圈、爆火的第一年。以沈阳故宫为例,早在5年前,“沈阳故宫热”就已现出端倪。当年,这座“关外皇家宫殿”共接待游客254万人次,较前一年大幅度提高。2022年后,沈阳故宫和全省其他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一起,迅速成为全国游客的打卡地,频频出现在媒体及公众视野,并数次登上全国热点博物馆榜单。

数据显示,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接待的观众总量中,70%左右是非组织的零散观众。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广大游客选择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理由。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辽沈战役纪念馆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内容:10个精品专题展览、100余场研学社教活动、结合“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展演精心打磨情景剧《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唯有不断推陈出新,借助全媒体不遗余力地创新才能脱颖而出。”锦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吕俊芳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近些年来,辽宁“文化游”持续升温,一方面源于国家在宏观层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源自辽宁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以及辽宁文博机构采取的多项行之有效的落地举措。

事实也是如此。

一边是游客向辽宁这个沿边沿江沿海且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奔赴,一边则是辽宁的文博场馆不断通过丰富展览、增强线下体验、更新传播方式等多项举措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作为国内知名综合性博物馆,辽博近几年接连推出‘现象级’文化大展,不仅在业内引起关注,而且在游客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这是近几年辽博备受瞩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筱雯说。

从 “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再到“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等展览,全国闻名的“现象级”展览频繁举办,“到辽博看展”已经列入外地游客到辽宁旅游的“攻略”“计划书”中。

除了频繁推出“现象级”大展外,近年来,辽博还下大气力研发文创产品,将地域非遗文化、馆藏文物有机融合转化,推出一大批深受游客欢迎的文创产品。此外,精细化的场馆服务、志愿服务也赢得众多好评。

我省众多文博场馆立足主业,认真打磨、推陈出新的精品展览提升了辽宁“文化游”的品质与含金量。与此同时,文博场馆增强线下体验感、互动感则保证了辽宁“文化游”的吸引力。

近两年,每逢春季,沈阳故宫都新植一批与宫墙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绿植。从2022年将映山红引入园区到2023年在故宫园区内点缀紫藤,再加之此前种植的玉兰、牡丹,“故宫赏花”已经成为展览之外,沈阳故宫又一个吸引游客的引爆点。

“沈阳故宫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让游客置身其中领略建筑与园区之美的地方。也就是说,观众在这个历史文化场景中,不仅可以观展,还能领略线下场景之美,这也是我们近几年不遗余力地构筑与丰富故宫空间场景的原因。”孟繁涛说。

为吸引游客,省内文博机构各亮绝招,以增强游客的观感体验。

孟繁涛总结,秉持尊重历史、敬畏文物、办人民满意的博物馆,以及提高沈阳故宫对城市的贡献率这一思路,沈阳故宫从增加空间植绿、增添节庆祈福祝贺设施、设立文博书房、开发传统冰作冷饮到引入各个文化团体入驻故宫,进行系统的自然和人文场景建设,不断丰富线下体验内容,让沈阳故宫“文化游”内涵愈加丰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

持续开掘历史积淀,不断提升“文博游”热度

近年,沈阳故宫不断构筑与丰富故宫空间场景,吸引大量游客。图为“五一”期间游客走进沈阳故宫牡丹园,拍照留念。 辽宁日报记者 查金辉 摄

辽宁“文博游”怎样才能持久热下去?文博场馆还需从哪些方面下大气力不断提升?这是专家学者以及我省文博场馆负责人都在思考的课题。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于海波认为,近年来,“文博游”“文化游”的火热是全国范围的,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地域文化都为全国各地游客在山水、城乡和生活体验中增添了斑斓色彩。具体到辽宁而言,其“文博游”近年的持续火热离不开当地丰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积淀,也离不开东北黑土地滋养出来的欢乐基因,以及辽宁在“食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比较成本优势。“东北文化可以说是距离生活最近的一种地方文化,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当地人的善良、幽默、包容等特质是当下消费者特别喜欢的,所以独特的东北文化为旅游赋能的效果特别好。”于海波说。

于海波表示,辽宁要保持住“文博游”“文化游”的热度,需要洞察当代游客的旅游偏好和行为特征,要用游客喜欢的烟火气、真实感、幽默感、体验性和互动性视角,不断从历史、山水、艺术、城建、产业、科教和生活等层面展示出辽宁文化的多元性和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于海波说,除了“文博游”“文化游”外,辽宁的滨海度假、山水、红叶、美食等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观赏性和体验品质也非常高。借助辽宁“文化游”的热度效应,辽宁要不断向全国人民提供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惬意游览、互动体验等项目。此外,各地要具有本地生活消费即“旅游吸引物”的创新思维,对本地生活型的商业街区要注重注入文旅资源和文旅设施,引导商户诚信经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创意性,严格监督市场秩序,打造主客共享的本地生活文旅消费街区。

吕俊芳曾对“文博游”作过深入研究。他认为,经过不断发展与迭代,如今“旅游”二字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已经由过去的偶然外出观光,变为人们日常享受美好生活的方式。正因如此,对地方政府而言,对旅游的经营实则已经转变为对目的地的经营、对旅游生态圈的经营。这些离不开辽宁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

基于这一视角,如何保持辽宁“文博游”“文化游”长红、长热,需要从消费端来认真分析。

吕俊芳认为,首先要紧紧抓住网络流行的文化符号,并丰富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现在,网络文化符号可以迅速吸引年轻人目光,地方政府应该抓住热度引导流量落地,政府还应该为因流量而来的游客提供周到、细致的全方位旅游服务。”吕俊芳分析,其次,现在的旅游更强调生活化、轻松化,所以,地方政府在提供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博游”“文化游”时,除了严肃性,还应增加互动性、轻松感,满足现代游客的精神需求。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代表,对于近些年游客数量井喷式增长现象,被称为“老辽沈馆人”的刘晓光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把握了准确的节奏,做对了正确的事。红色展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展览内容要有时代性,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党史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基本陈列、专题展览等生动诠释新思想、新论断。二是展示手段要力争多样性,特别要注重通过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等展项增加观众的体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展出的内容,增加教育效果。三是要强化品牌建设,无论是社教研学活动,还是党性教育,包括文创产品开发等,都要精心打造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特色载体和内容。四是要做好结合文章,推动红色展馆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旅产业等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辽宁   辽沈   故宫   辽宁省   纪念馆   战役   博物馆   游客   密码   文化   旅游   文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