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费高达千亿!运营商开始戳破虚假繁荣“泡沫”

从去年开始,三大运营商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增速开始放缓,不再像此前那般“突飞猛进”,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也开始放慢步调。

除了与政企市场整体需求不足、预算缩减等原因有关外,也离不开三大运营商有意识的“戳破政企业务虚假繁荣泡沫”

主动收缩下的增速放缓

据工信部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三大运营商累计完成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12.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个百分点。

相比2023年同期24.5%的增长速度,新兴业务的增长幅度大不如前。

具体来看,三大运营商于上月下旬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报告显示,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数字化转型业务方面,中国电信一季度产业数字化收入达386.79亿元,同比增长10.6%;中国联通算网数智业务完成232.15亿元营收,联通云一季度实现167亿元营收。

尽管营收规模仍在稳步扩大,但改变不了增速放缓的事实。

其实,早前运营商为了迅速抢占数字化转型市场,将传统通信市场的低质量、无序“内卷”照搬过来,经常为了争夺某个上千万、上亿的大单而“大打出手”,只为拿下“爆款”政企大单。

但在长此以往的竞争中,暗藏在政企市场背后的“危机”却逐渐浮出水面,运营商也有意识地规避存在风险的大项目,主动收缩

“爆款”大单 是赚翻了 还是累惨了

此前,有业内人士谈到,某运营商一个地市公司交由第三方催缴的项目欠费金额规模达7.42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单子金额高达5.36亿,并且欠费部门全部为政企单位。

去年9月,三大运营商政企市场欠费保守估计约有1000个亿,由此可知财务现金流压力巨大,不知道时至今日收回了多少。

除了回款周期长、难度大,三大运营商在拿下政企项目后还需提前垫资进行平台搭建等工作。你以为三大运营商做上千万、上亿的政企大单“赚翻了”,实际上是累惨了

而由于三大运营商前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含金量”不高,在部分项目里承担地更多的是集成商的角色,从而陷入了为互联网大厂等设备商“打工”的尴尬境地。

因此,三大运营商开始酝酿“戳破政企市场背后的虚假泡沫”。

从主动收缩开始,去年年初,中国移动针对政企市场明确提出:简单外包项目不要、风险防控不到位项目不要、欠费风险大项目不要、虚假收入不要,给政企市场定下了发展的主基调。

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还罕见的打破“内卷”,以联合体的形式中标政企大单,虽然整体“内卷”的状态一如既往,但至少他们开始尝试一种新型的竞争方式“竞合”,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对运营商来说,戳破政企“虚假”泡沫,有利于保持自身的良性稳定发展,规避“坏账”风险,更真实的反应行业发展状态;

另一方面,少了那些硬性、不合理的KPI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基层员工的“内耗”,当然是一件好事。

为了能在数字化转型中做大做优政企市场“蛋糕”,运营商们也在不断加大人才储备和科研投入,提高自身产品的“含金量”,以期早日完成向科技创新型公司的“蝶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欠费   运营商   泡沫   虚假   政企   含金量   繁荣   风险   业务   项目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