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怒批!湖南这一夜,揭穿了那英的实力,也撕开了内娱的遮羞布

视频加载中...

李白说过:"艺有小成而天情自然灭,不绝余锷以流远"。

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话犹在耳畔回荡。5月14日当晚,那英在《我是歌手2024》舞台上的失常演出,就彷佛在重现这位唐朝诗人的箴言。

黯淡无光的舞台,那英原本光彩夺目的明星光环在此时此刻无情粉碎。她结结巴巴、手足无措的模样,让现场观众及观众们惊呆了。

这位曾经统帅乐坛、手捧无数金曲的歌后,怎会突显如此狼狈不堪的一面?看台上,其他歌手们游刃有余的精湛演绎,与她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幕已然引发各界哗然。网络舆论随即爆发,有人唾骂她"没专业素养"、有人反问"她算什么流量明星"、甚至也有人为她叫屈、护航。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精彩表演"确实让那英陷入了声誉危机。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近年来类似事件已屡见不鲜,成为了负面新闻的"常客"。

这其中又蕴藏着怎样的行业潜规则和生态问题,令人深思。

内娱产业链水深火热

关于此次乱象的缘由,观点纷呈。

但从多角度分析,内娱产业链的复杂运作无疑是潜在祸根。

归根结底,内娱产业是盈利为先的商业模式。唱片公司、经纪公司、主办方、媒体等利益相关者,最终目标都是勾兑流量、赚取收益。

有了利益的驱动,他们便会无度渲染、夸大包装艺人形象,制造话题、刷存在感,甚至不惜借机炒作。

在如此氛围下,不乏一些缺乏操守的艺人或公司沦陷为商业炒作的工具。他们追逐流量至上,将原本的专业素养和良知作为了牺牲品。

在迎合低级趣味的同时,也让内娱生态进一步恶化。

可见,专业和勤恳是内娱行业的基础,也是维系一个良性发展的护城河。

失衡的艺人与观众心态

与供给端角色的助推外,观众追星的心态也是问题根源。

当代追星者中,普遍存在一些观念失衡的现象。

部分观众对明星持有一种近乎崇拜的狂热心理。

注重明星的包装、唱功却非第一需求,追捧的动力来自曝光、新闻和炒作话题。为此他们不计代价,疯狂追捧,造就了圈内追星的异化现象

另一方面,平素追星时又爱挑剔艺人的逐个缺陷,动辄朝其人身攻击和人肉骂战,却又极力护着自己的"偶像"不被批评。

这种偏执且双重标准的狭隘心态,助长了整个追星文化的愚蠢和极端。

由此可见,追星文化无疑带来了偶尔恰当的梳理,但大部分情况下它又不可避免地促使了内娱生态的失衡。

理性自省与行业整肃迫在眉睫

面对内娱产业存在的种种弊病,不啻为大快人心的清醒剂。

从那英的案例可以看出,艺人如果缺乏专业修为和高尚操守,终将难逃覆辙的命运。甚至连久经沙场的她,一朝迷失方向也要遭受无情打击。

那么,如何戴好理性的紧箍咒,重塑内娱行业的繁荣生机?

首先是从上到下的整顿和规范。

监管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对违规违纪行为从重处罚;

主办方应该公正审查、把控质量关;经纪公司应该端正经营理念,远离低级炒作。

这层层的约束将为健康生态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是教育和引导观众。通过多种渠道帮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摒弃盲目追捧,理性支持和支撑优秀艺人。

艺人自身更应不忘初心。坚持专业,遵循职业操守,保持对音乐事业的虔诚热忱。

正如有网友所言:"只要肯静下心来好好做音乐,多数人都会重新认可你。"

写到最后

每一次浩劫无疑都是一次净化和机遇。那英的失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从中体认到内娱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乎,让我们从个人做起,用理性的思维和审慎的行动,携手共建一个积极向上、有内涵有深度的健康内娱环境吧!

对此,屏幕前的各位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那英##央视##我是歌手2024##我是歌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视频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遮羞布   操守   湖南   艺人   理性   观众   实力   生态   歌手   明星   行业   专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