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分钟,死亡率增加10%!收好这份“救命”指南→

每年4月至11月

是儿童溺水高发时段

溺水已成我国0至17岁青少年儿童

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

一旦出现溺水

营救黄金时间只有3-4分钟

4分钟以后每增加一分钟窒息时间

死亡率就会增加10%

武汉儿童医院急诊全天候守护儿童健康。记者王春岚 摄

强对流天气过后,武汉迎来新一波升温天气,不少家长计划趁周末带孩子外出玩水,或是到游泳池锻炼。武汉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锋提醒,家长在陪伴孩子游泳时多加注意,随时关注孩子的状态,预防潜在风险。

01

当心!已进入儿童溺水多发期

“前不久刚接诊一名溺水儿童,好在很快被救起,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样幸运,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5月15日,武汉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锋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每年4月至11月是儿童溺水多发期,近期接诊的溺水儿童数量已有小幅增加。

陈锋介绍,这名溺水的女孩名叫芸芸(化名),今年3岁多。前不久,父母趁周末带她到周边郊区春游赏花,大人忙着找美景拍照,突然听到扑通一声,才发现孩子掉进了旁边的水池。水池边泥土湿滑,爸爸冒险下水营救,把芸芸拉上来时,她已经呛了不少水,反应变慢、说不出话。

顾不上继续游玩,一家人连忙驱车赶来医院看急诊。水池里水源污染严重,拍片显示芸芸已经出现肺部感染,需要做肺泡灌洗及抗感染治疗。

在该院急诊科,一年四季都能接诊到溺水儿童,其中,农村因为水源多、防护相对较弱,不慎掉进水塘,或是“野泳”发生意外的情况更多见;城市儿童溺水的场景则大多是游泳池、外出游玩的水塘等地;也会有在家中不慎掉进洗澡盆的情况,但非常少见。

02

带娃“玩水”,这样更安全

并非每个溺水儿童都能幸运获救,陈锋介绍,也曾有溺水时间过长的儿童,被送到医院时就已失去生命体征,令人惋惜不已。

根据《2018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的数据,溺水已成我国0至17岁青少年儿童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占儿童伤害死亡的32.5%,超过道路交通伤害和跌落等其他因素。因此,陈锋提醒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在游泳池游泳、体验水上娱乐项目时,应多注意防护,确保儿童安全:

◎拒绝“野泳”。选择正规的、有专业救生员的游泳场所游玩,不去不熟悉的地方游泳。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要在河流、水井、池塘等水源边逗留、嬉闹。

◎坚持监护。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开放的水源边;带孩子参加系统的游泳培训,并在大人监护下游泳;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家长全程应专心看管,不能疏忽。

◎保持状态。孩子下水前要做好热身活动,避免出现抽筋等情形;疲劳、感冒、吃太饱时,不要下水。

◎不要打闹。教育孩子不在水中嬉闹,防止呛水窒息;也不要在水中吃东西,以防不慎呛住。

03

出现意外,家长争分夺秒这样做

出现溺水后的营救黄金时间只有3-4分钟,4分钟以后每增加一分钟窒息时间,死亡率就会增加10%。即使抢救过来,也容易出现一些后遗症。

因此,陈锋提醒,遇到儿童溺水意外,家长应根据情况迅速处理,同时拨打120求救,增加孩子的生存概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可能。

如果孩子意识清楚,呼吸心跳尚可,家长可用棉布手绢或是干净衣服伸入口腔,清理了孩子口鼻的泥沙、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脱掉被打湿的衣物,擦干身体,再用干净衣物做好保暖。

如果孩子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家长做以上处理后,可将孩子下颌抬高、清理口鼻腔异物后,孩子呈仰卧位,进行心肺复苏。与常规心肺复苏不同的是,在营救溺水者时,应先进行5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直到120抵达现场。

陈锋同时也提醒家长,要给孩子做好安全教育,遇到他人落水时,不可贸然下水救人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最好及时向身边大人求助,保障自身安全。

04

这些都是误区!要注意

不慎溺水后,孩子会大呼“救命”?救上岸后,将孩子头朝下背着跑就能救活?陈锋提醒,这些小说、电视剧里可能出现的情形,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家长要注意这些误区。

溺水常“静悄悄”。陈锋介绍,发生溺水时,溺水者的嘴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中间没有时间呼气、吸气,在水中挣扎20至30秒后就可能沉下去。因此,看到孩子在水中突然安静下来,目光呆滞,抬头看天,家长就要赶紧查看是否发生危险。

游泳圈并非“救生圈”。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戴上游泳圈,就可以提高下水后的安全性。其实,游泳圈并非救生圈,它属于充气水上玩具,不能确保儿童安全,反而可能因为游泳圈翻转引发意外。陈锋建议,带孩子游泳、在水上乐园游玩时,不妨让孩子穿上救生衣,同时家长全程监护。

倒立控水的做法不科学。民间认为,将溺水儿童倒背在身后奔跑,就能让孩子吐出积水,从而获救。这一做法也不正确。如果溺水时间较短,溺水者肺部吸入的水少,没必要控水。这样控水可能令胃里的食物和水倒流,增加误吸到气道和肺部的风险,引发感染。更重要的是,不科学的施救还会延误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出品 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 张璟祎 制图:马晶晶 文案&编辑:高阳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儿童医院   肺部   死亡率   武汉   水源   水中   游泳   家长   儿童   孩子   时间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