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死后都是怎么处理后事的?

人死如灯灭,双腿一蹬万事休,没有例外。但活着的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和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常常要举行一些追悼或祭祀仪式,这是很正常的事儿,属于人类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生在世,大都做过一些有益于家庭乃至社会的事儿。在秉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方面,非洲人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人种。我在非洲就曾亲耳聆听到举丧者,尤其是妇女们在葬礼上那悲悲切切的泣述:“你撒手离开人寰,让我们孤苦伶仃留在世间,家中的老小谁来照看,你留下的财产谁来看管……”有些没有接到正式唁告而自行前来吊丧的亲友在嚎啕大哭、涕泪交零之际,常常会怒不可遏地冲到主家面前狠狠地抽“不肖子孙”们的嘴巴,意思是:“为什么不通知我,该揍!”据悉,这种疏漏是主家按照当地习俗故意制造的,没有人打嘴巴这葬礼就不算成功,否则旁观者如何知晓死者生前乃深得众望之士? 非洲各部族丧礼的基本模式大同小异,大概可用“土洋结合”四个字来表述。说它“土”,是指它在绝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葬俗,包括“停尸”、“居丧”、“除服”、“割舍”。“停尸”一般为3天,是为了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前来吊丧乃向遗体告别,自然要大呼小叫以显“欲绝”之状。来客大都要持钱或物凑份子,意在帮助主家度过困难,而主家也要点起篝火、杀牛宰羊招待来客以示谢忱。据说其间禁动猪肉,因为人们相信此肉会驱走死者阴魂。“居丧”从下葬之日起延续40天,表示家属对死者的深切尊重与怀念,其间主家人都要沐身、剃发,轮流守护坟头。在此之后就是“除服”了,人们要唱歌跳舞,“祝”死者“天堂”愉快。在死者两年祭日时举行“割舍”仪式,人们要牵着死者生前圈养的牛围着他住过的房屋转3圈,杀掉其中的一头到坟头进行祭祀并款宴宾朋,男女老幼都举着长矛、弓箭、盾牌、木棒或树枝扭动着身躯,伴着激越的鼓点跳“太罗布卢”舞,篝火熊熊,通宵达旦,有的人甚至牵着牛摇肩晃臂家畜舞蹈行列助兴,向死者作最后的致意,意思是“现在你可以放心地离开这个家了。”到于“洋”的一面,是指在死者下葬时,都要请教堂的牧师念圣经,这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洋仪式,仅此而已。毫无疑问,这些活动虽带有一些神鬼迷信色彩,但在融洽邻里关系、消除人际隔阂及增强村民团结方面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上述仪式在非洲许多部族中流行,如前边所讲:他们坚信不这么大张旗鼓地闹丧,死者就会“阴魂不散”。其实这些所谓“大闹”和大户人家办丧失比那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一些名门贵族大都要“脸面”讲“排场”,何止“大张旗鼓”,简直是“雷霆万钧”。1994年肯尼亚某议会党团领袖辞世时,光公牛就杀了100头,羊数以几百计、鸡数以千计,更从内罗毕等地几家著名宾馆请来专业厨师,米饭、烙饼、面包、糕点、“乌嘎里”及啤酒、汽水、矿泉水一应俱全,可谓四面阔气、八面威风。不少宾馆,如卡卡曼加的高尔夫饭店因承揽这次“丧宴”而声名大振。对丧事大办之举,不少有识之士颇有微词。肯尼亚著名社学家奥库鲁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我的调动,仅卢奥族16个支系中的一支,年丧费就超过13亿肯尼亚先令,造成家庭破产者不在少数。”肯内政及民族遗产部一位官员是:“我们要继承的是民族优良传统,不应把大办丧事的陋习带入21世纪。” 作为闹丧之风的副产品,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足智多谋”的吊唁者,人们称他们为“吃白食”的人。非洲舆论工具,尤其是电台和电视台是个特别节目,就是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念讣告。这一下那些“白食君子”来神儿了,他们就把诸多“珍贵信息”记在小本子上,按时间先后依次“奔丧”,专找名流和殷实人家刮油,正所谓“穷在眼前无人问,富在深山远亲”。哪怕是山高水远、地僻路遥,也要“不辞辛苦”地去“打食”。有的干脆在那里“安营扎寨”,天天吃个肚儿圆,以表达对死者的“仰慕”。主家断然赶不得,因为这帮“谗虫”会说好话,还是退一步落个好名声吧! 在西方人进入非洲之前,当地人是采用“土葬”,简单地说就是把死者沐浴更衣后用牛皮裹严实,然后放入墓穴,在上方用木棍搭成起脊型,上面盖上泥土。直到现在,相当数量的穷人仍坚持这种传统葬法,只不过用毛毯代替牛皮裹尸而已,他们没钱买棺材。人死一滩泥,入土为安,无可指摘。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死后装进棺材仍然是人生奢望之一,所以棺木业在非洲相当兴旺,但坦桑尼亚棺木制造商格莱纳的话说是“和其它行业没有差别”。然也。别家死了人,他们的经济倒真的搞活了。格莱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他们极其重视“精品意识”和“名牌效应”,眼下已有七种“新潮”品牌上市,售价在7000到30000坦桑先令之间,其中以“戴安娜型”和“尼雷尔型”棺椁最叫响,呈供不应求之势。他表示,和加纳相比,坦桑尼亚产品的造型还“远不理想”。 此公之言并非空穴来风。据报道,加纳人办丧事在全非更属“别开生面、争创一流”。在那里几乎有丧则为喜,少者大闹3天,多者要闹腾1个月,他们相信“人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恰恰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他们对棺材的品位要求奇高,那东西大都成了装璜华丽的大块头工艺品。制造商通常是依据死者生前的职业与爱好进行“精心设计、大胆创新”。据《非洲焦点》杂志报道,开“棺椁革命”之先河的加纳人是50年前一位地位显赫的老酋长。他生前酷爱自己那辆古董马车,独出心裁地要木匠阿塔阿沃按他的“乘辇”打造一口特型棺材。然而,“项目”尚未“竣工”,老先生已撒手人寰。家属为了却死者遗愿,坚持完成建造大业。不久,另一位年轻木匠的祖母去世,孙子深知老奶奶生前常梦想“坐飞机”,就亲手打造了一架“飞机”让祖母风光一番以尽孝道,从此“棺椁革命”一发而不可收,上乘之作频频亮相。如,格拉迪丝女士生育子女多多,自认为是一生“最值得炫耀的成功”,乃请工匠世家子弟帕焦耶按她的肚子建造一口上品;妇产科医生达莫先生要求工匠仿照妇女“子宫”为其制造寿材;富翁奥卡伊则为死去的爱女打了一口“美人鱼”。除此之外,嗜酒者先酒瓶子型、鞋匠选皮鞋型、油罐车司机选油罐型、养鸟者选飞鸟型、贵夫人选象征儿孙满堂的“母鸡护雏”型等等。一口普通特型棺材要价在700美元,上等精品自然是天价了。据报道,为棺材事而负债累累、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件屡有发生,另政府和议会颇为头痛。议员们多次开会讨论而不得对策。对这种畸形现象,绝大多数非这人持否定态度,但也有支持者,如南非“白光”公司的老板帕特里克和丹尼斯绝对年内建造4000口“艺术棺材”,每口售价在16000到19000兰特之间。一位歌星的崇拜者已预定一口“信封”型棺材,要求把该歌星所唱歌曲的歌词刻在“信封”上。看来,不久的将来,加纳棺木业将不再一花独秀。 类似加纳的情况在非洲并不多见,终究是一种个别现象。花大钱买好棺材为一时的“活人眼目”,埋进土里就烟消云散了,几年就糟成烂木头,于是就有人有了新点子:建“阴宅”。据笔者了解,过去有些人在外地混事老家没有房屋,在其客死他乡尸体落叶归根时,邻里乡亲通常为他们建小草房葬进去,俗称“阴宅”。又有些地方,如坦桑尼亚南部尼亚寇萨部族聚居区,人死后就把死者直接葬于其生前的草舍里,“阳宅”随之变成“阴宅”。现在这种传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肯尼亚和乌干达边界一带,给死人建“房”之风大盛,并从草木结构向砖瓦、水泥结构转轨,不仅大小和活人住宅相仿,而且“阴阳”混杂,外地生人进村问路经常敲错了门,顿感“此地无声胜有声”,吓得一惊一乍的。当然,也有“阴阳”分家的,如马达加斯加的麦利纳族。这个部族有个独特的风俗,就是不断地给死者挪坑搬家。他们相信人死了灵魂永存,为求得死者灵魂的保佑,所以必须每隔几年就把死者尸骨挖出来清扫干净洒上酒,然后月白绸裹好易地再埋,直到最后进入祖坟,住上永久的“寓所”。这里的“阴寓”用石块和水泥砌就,既牢固又美观,成排成行犹如街市,只不过一片死寂而已。 说来说去,不管是丧事攀比大闹还是为死者打造新潮乃至特异棺材,或者为他们建高级“阴宅”,大把大把的钱是断不可缺的,此举对于非洲这个贫穷的大陆来讲绝非好事,但也无法大惊小怪,因那毕竟是人家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自然也会进行自我调整,只不过有待时日罢了。应当说,非洲丧葬习俗的主流仍然是健康的,生活在刚果河流域原始森林里的“穆比利凯茂”(矮人)不失为非这最典型的“唯物主义者”,尽管他们是那么不起眼。欧洲殖民主义者没有涉足到他们密林深处的“王国”,没有把宗教及神鬼迷信带入他们的领地,他们惟一崇拜的是养育他们的森林和泥土。穆比利凯茂人死后,通常是用红色土在尸体上画上花草图案,然后用泥巴把死者裹好埋在大树下,既不留坟头也从不扫墓,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我们是森林和泥土的孩子,死后自然要回归森林和泥土。”




作为一名海运公司的负责人,我曾经在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真实地见到过非洲的葬礼全过程,说实话经历完非洲葬礼,让人感到惊悚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内心的五味杂陈。

我们海运公司在非洲有自己的办事处,我曾经在非洲待过一年半的时间,还记得有一次我驾车去几内亚湾的北岸一个非洲国家揽货,结束完工作准备返回办事处的时候,途径了一个小村庄,遇到了当地的葬礼,他们的流程是如何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给大家讲述一下。

因为非洲当地的社会治安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我的每一次驾车出远门工作都会带上当地的两个黑人兄弟,受公司总部的工作安排,这天我需要去几内亚湾北岸的一个国家,也就是非洲的加纳共和国揽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路过一个村子的时候,很远就听到锣鼓声,当时我以为这个村落有什么喜事,在举办聚会一样的活动,但是走近一看,隆重的复杂,凌乱的舞蹈,大家有说有笑,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呢,两个黑人兄弟非常兴奋地让我停车,经过简单地交流,其中一个兄弟说道“这里在举办葬礼,可以过去混点吃的”!因为当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我也比较好奇,于是便停了下来,刚刚靠近人群,就被当地穿着隆重的几个年轻人围在了中间,而两个黑人兄弟也蹦蹦跳跳地加入了现场的热闹氛围中去。

远远望去,一片空地上架起了一张很大的帆布,看着用白花装扮的周围,我的第一直觉“这里应该就是灵棚”,就在灵棚的两侧,有很多妇女在紧张地准备着食物,其实食物也很简单,也就是非洲常见的主食“西玛”,所谓的西玛其实就是玉米面做成了一种食物,当地我特别好奇,这里的葬礼怎么这么热闹,和国内农村结婚的场景差不多,正当我迷茫的时候,两个当地人直接挂在我脖子里面一条白色丝带,类似于我国的“献哈达”一样,紧接着就被我的两个同事拉着,一边跳一边朝着灵棚走去,远远望去灵棚的正中央穿着隆重地坐着一个人,当时我以为应该是逝者家属之类的,当走近之后才觉得不对劲,坐着的这个人正是逝者,因为非洲当地没有逝者美容这个说话,煞白的脸色,紧闭的双眼以及固定逝者使用的丝带,吓得我连连后退,刚开始我的两个当地的同事一直拉着我过去,在我严肃的表情之下,他们俩松开了我独自朝灵棚走去了,而我远远地躲在了人群里面。

只见我的这两个同事先是站在灵棚的前面兴高采烈地跳了一会儿,然后一前一后直接围绕着逝者走了一圈,类似于我国的“最后送别”一样,不仅仅是我的这两个同事,只要是现场来的人都要围绕着逝者走一圈,即便是小孩也一样,在我看来很不可思议的画面,当地人却没有任何恐惧的心理。然后我的两个同事便直接去了灵棚两侧拿西玛吃了。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很快几个年轻人抬着一口棺材进入了人群里面,就连棺材的造型都特别独特,类似于一条小船的模样一样,但是装棺的过程是不允许其他人观看的,只有逝者的亲属可以在现场。之后就是一群学生一样的打扮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敲锣打鼓,几个年轻人抬着棺材,步伐一致地蹦蹦跳跳,后面跟着全村的人有说有笑,有喊有叫朝着墓地走去了,远远望去真的就像“迎亲的队伍”没有任何悲伤和哭泣声,看着我的同事也想一块前往,我立马拉住了他们俩,离开了现场。

对于非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当地人逝世后都会采取一种“喜丧”,他们认为“人去世是一件好事,意味着重生,意味着摆脱了痛苦”,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车上我询问了我的两个同事,才发现这里的葬礼文化还是比较有特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非洲很多地方都流行“土葬”,土葬所需要的棺材是特别有趣的,我们遇见的那个逝者生前是一个渔民,所以棺材被做成了小船的模样,如果你是裁缝,棺材可以做成缝纫机的模样,如果你是农民,棺材可以做成玉米的形状,如果你是司机,棺材则是一辆车的形状。总之非洲葬礼所需要的棺材样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根据逝者家属的要求随意打造。在当地人的思维里面,去世就意味着重生,只不过以另外一种形式生活着,而棺材的打造就需要和逝者生前的工作相关,寓意着逝世之后可以继续从事这个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家族兴旺的人,花高价格打造一个逝者生前喜欢但是没能如愿的工作棺材。

第二:非洲很多地方的亲属关系是相对复杂的,没有礼尚往来的意识,所以当一个人逝世之后,没有固定的亲属送别队伍,全靠村子里的人自愿前往,不管你是来自哪里,只要参与葬礼队伍就可以免费获得一顿美食,因此在非洲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了混一口吃的,也会特别乐意地去参加葬礼。而逝者的家属根据自己家的威望准备的食物类型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家族越威望,准备的食材也就越丰富,参与葬礼的队伍也就越豪华。对于特别有钱的家族,比如说一些“族长”之类的地位,可以用钱专门请一个殡葬队伍,非洲这个国家的殡葬服务业还是比较专业的,一群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舞着当地极具特色的舞蹈,有跳有唱风风光光地送给逝者。

第三:非洲很多国家对于逝者的态度是有区域于我国的,他们不认为逝者是恐惧可怕的。我们都知道司机这个职业在非洲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如果现实中有司机职业的人逝世,会有很多人前往送他最后一程,甚至还会握着逝者的手面对面的说话,这也就寓意着自己有可能成为司机的一员。当地人之所以以“喜丧”的形式送给逝者,他们认为生活是苦难的,终于可以摆脱苦难开始了全新幸福的生活,这应该是值得庆祝的,所以在非洲的葬礼上根本没有人流泪,送别者更没有沉重的心情,用欢歌笑语,美酒佳肴送逝者最后一程,恭祝逝者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很多的丧葬文化,并不是所有的非洲国家都在采用喜丧,那么在非洲还有哪些比较普遍的葬礼文化呢?

首先: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葬礼又是一种风格,在当地人的思维里,人逝世后其灵魂并没有离开肉体,所以这里的人逝世后并不能立马下葬,而是把逝者经过福尔马林的处理存放在家里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和活着的时候没什么区别,家人每天都要为其准备饭菜进行供奉,直到一年半之后才能正式下葬,这个时候在当地人的思维中也算是正式死亡了。并且这里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都要持续七天以上的时间,每天都要进行一定的礼节。

其次: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葬礼更是一种别样的风格,不知道有人注意过没有,当一个人逝世十年之后,家属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基本上也就荡然无存了。但是在非洲这个国家有一个“翻尸节”,当逝者去世五年,七年或者十年的时候,其家人要把逝者的尸骨重新从坟墓里挖出来,然后通过特殊的丝绸把这些凌乱的尸骨重新组合再拼接,接下来就要进行为期三天的悼念仪式了。当地人觉得逝者是有灵魂的,一个人长埋地下是孤独的,以这种方式见一下亲人不仅可以可以缓解内心的思念,还可以让逝者体会到亲人的关爱。

最后:在非洲西部很多国家,当地人逝世后其丧葬习俗基本上和我国相似,他们当地崇尚着土葬的习俗,有亲人逝世也是一件悲痛的事情。但是在我国很多人对于逝者都是一种恐怖害怕的心理,非洲西部的葬礼上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逝者是孤独的,对于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都要一对一的接触逝者,或者握着逝者的手谈话,或者俯下身体去拥抱逝者,还有关系比较好的甚至可以亲吻逝者。在他们的意识中,逝者只要没有下葬,和活得的人是一样的,都应该正常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文化具有区域性,在非洲这个古老的大陆上,虽然有些丧葬文化似乎很离谱。但是这也是他们告别亲人的一种方式。我们理应该尊重。对此你们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这辈子都没有这样的见识,真是大开眼界。非洲人对逝者的做法,对比中国可是另一番天地,虽然国与国之间有文化差异,但我还是觉得他们有些做法值得外国人学习学习。

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到访非洲两三次,每次都要在非洲多个国家进行短暂的停留,虽然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希望遇上,比如在非洲不希望遇上小偷,不希望遇上抢劫,不希望遇上帮派,不希望遇上晦气的时,不希望遇上......,但是往往在一些机缘巧合下,还是让我遇上了。

2014年,在马达加斯加国家,2017年,在加纳国家,都遇上了非洲人去世,正在办丧事,本是一件让中国人觉得不吉利,晦气的事,却让我在最初不知情的情况下,好奇的凑了个热闹,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不一样的经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加纳人的做法,我觉得有些做法还是值得可圈可点,值得学习的。

2014年去马达加斯加,已经是我来这个国家第六次,前面来这个国家的时候,仅仅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是换龙虾,换螃蟹,换蔬菜和水果。

我们都知道,马达加斯加地处于非洲南部的东边,与非洲隔着莫桑比克海峡。这么一个非洲国家,是非洲国家中,唯一一个黄皮肤的人种。

在这里,每一次来,都会让我们这些船员美美地享受海鲜,尤其是当地人的做法,让我有点不可思议。

他们很穷,可是我们给他们钱,他们不要。每当我们船到达马达加斯加,他们就会拿着很多海鲜和我们换东西,他们不要钱,只要我们船上的废旧衣服,鞋子和汽油。

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鞋子穿,也没有衣服穿,在他们的眼里,生活物资比钱来得更加重要,至于海鲜的话,他们要多少就可以去海里捕捞多少。

可是在我们船员的眼里,有这么优质的海鲜,而且如此廉价,当然是好事,船员们都喜欢。所以我们都会在得知去马达加斯加之前就准备好要互换的东西。一般我们会把过去几个月用过的旧衣服,旧鞋子拿出来和当地人换。

他们换得高兴,我们也换得满意。一件衣服可以换一箩筐的螃蟹,价值好几千元,可是在我们的眼里不值钱的旧衣服,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宝贝。他们甚至拿到衣服后,会立马穿上衣服,向周边的张扬,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

互惠互利,让我对这个国家更加着迷。尤其是下去探索当地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 马达加斯加人的文化。

由于非洲工人卸货速度非常慢,给我们船员创造了更多的时间下去当地游玩。出于安全,我们都是三两个人共同下去当地游玩的。

有趣而又让我感到无知的是,我在当地闲逛的时候,遇上了当地人的“翻尸节”,也叫逝者的入葬节。

当时,说来真的很无知,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农村,我和同事们想着去摘点野果,可是,刚到村口,就看到了不远处有人在跳舞,也不知道什么情况,还以为是他们当地人在举办音乐活动。

我和同事们便高兴地前往活动现场。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人,老老少少都围在树底下,好像是要宰牛的意思。

出于好奇,找了一个小伙子,英语说得不是很溜,问了问,他们正在举办什么活动。当小伙子告诉我,他们正在举行一场“翻尸节”活动,一开始我没听懂,小伙子看我表情不对,便指了指远方,那里有一群女人正在包裹着白色的绸布,看着包裹的形状,有点像人型,我这才半信半疑的觉得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小伙子告诉我,在马达加斯加的每年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也就是单数月就会举行翻尸节,当然,一般这种活动,家家户户不会每个月都举行,主要是达官显贵的人,或者一个大家族相互筹钱,才会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

具体哪一天翻尸,都是由族里的年长者选一个良辰吉日,这里的年长者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是由村上第一次翻尸节的家族里最年长的人或者是近期家族里,正好有长者去世的家里人叫一个年纪最大的人去选一个良辰吉日。

一般良辰吉日比较简单,也没有人算命的,仅仅是通过夜间托梦的方式决定,哪一年,那一日举行。

一般,要是族里的长者收到逝者的托梦后,那么就定在哪一天。

我们当时到现场看的情况,正好是一个渔民家的8岁孩子刚去世,族里的人年长者收到了小孩子的托梦,决定了这一次的翻尸节,也是孩子的下葬日。

那天,天气还算不错,是马达加斯加春末夏初的时间,雨季已过,开始万物复苏的时候。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九点多,他们开始的时间是早上的八点多。

八点多就会聚集整个族的人甚至别的族的人也会来凑热闹。当天,家族里的人会帮忙把买回来的一头牛就地宰杀,目的就是用于祭祀用。

他们解决牛的方式和我们中国人的方式不同,一般他们都是栓在大树底下,然后由几个年轻力壮的男人直接将牛翻倒在地板上。

一旦牛被翻倒在地板上,年长者就会拿来一瓶啤酒,这瓶酒显得非常的重要。

先是喂牛一口,喂完后,剩余的稍后有很大的用处。

一旦牛喝完啤酒后,有家族里的壮汉开始磨刀霍霍,首先将牛的头部取下,年长者将牛头拿给逝者家属用于祭祀用,剩余的部分,拿出一部分去做餐食,少量的拿去分给那些从外地回来的亲人,以表示对亲人大老远回来的辛苦之情。

马达加斯加和早年的中国一样,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更多的通讯方式。从知道翻尸日后,开始相互传信,一旦收到传信后,他们就会连夜开始赶路,有些人从南边赶回北边,有些人从北边赶回南边来。

一路长途跋涉,也是辛苦他们的赶路,送点牛肉,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牛肉处理好后,前面剩下的那些酒便派上了用场。

长者会拿着一个小杯子,分别给帮忙处理牛的年轻人每人倒上一小口,以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如果还有剩余,就会将剩余部分分给在场的所有人,希望给他们带来好运。

此时的小孩子是最高兴的,他们不但有肉吃,还有酒喝。

这里的男孩子从小很穷,更没有所谓的零食,酒肉就是他们最好的美食。

其实,在马达加斯加举办一次这样的葬礼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是贫穷家庭的人。毕竟举办一场翻尸节,几乎要花去一个家庭好几年的收入。仅仅一头牛的价格就非常的不菲。

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也可能会遇上一两次。

葬礼前,美食搞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翻尸节。

族长一声令下,所有人开始挖墓穴,男人挖穴,女人准备白色绸布。

这里的墓穴,有些是露天的房子,有些是埋在土里的墓坑。埋葬的深度不会很深,仅仅在三十厘米左右。

这一点是我有点没想到的,这么浅难道不会被野狗吃了吗?
要是墓穴的房子还好,大门打开后,直接就可以将逝者搬出来,要是在浅表层的,就需要用铁锹进行挖掘,而且可能会被挖烂。

逝者一旦被挖出来或者抬出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陈旧的裹尸布,然后给逝者清洗尸骨,清洗完尸骨后,在由女人们换上新的裹尸布,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

整个过程会进行一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做法和我们中国人的做法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讲究逝者不可以见阳光,他们不是这样,他们会有意的让逝者接受大自然阳光的洗礼,沐浴。

换裹尸布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小细节。

清洗尸骨一两个小时,所有的逝者都会围着这些逝者说说话,告诉逝者,他们现在活着的样子,活着的生活,社会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家族的情况等等,长者也会告诉逝者,家族未来的发展,每个家庭未来的发展计划。最后,在场的人会给逝者喷上蜂蜜水或者香水,然后用新的绸布把尸骨包裹起来。

当尸骨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后,家族里的人都会在绸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希望逝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也希望逝者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

整个裹尸过程结束后,接下来的活动,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我注意到,族里的年长者会将陈旧的裹尸布装起来,分给族里那些家里需要生孩子的家庭。

这些家庭的人将这个裹尸布带回家里,放在床底下,未来的新人嫁到家里来后,就能够顺利地怀孕生孩子。

其实,我有点不理解,他们生孩子不应该是男女之间的事情吗?难道拿到裹尸布的女人,家里不需要男人也能怀孕吗?

在场的好些女人分裹尸布的时候,都是抢着要的。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如此脏的东西,甚至可能还有传染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要这东西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马达加斯加的鼠疫是非常严重的,一旦鼠疫发生,有些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短短半个月内就会丧命,如果有些逝者是因为鼠疫导致去世的,那么他们这么翻尸,无意会造成鼠疫再次传播。

心里想想就开始不得劲了,可是他们不会这么想,他们的思想认为,只有拿到裹尸布才是幸运的。

裹尸布分配的问题结束后,紧接着的一件事,也是颠覆了我的想象,这和我们中国的丧事文化差别非常大。

在中国,我们一般讲究逝者为大,逝者的墓穴,遗体是不可以随便翻动的。可是在马达加斯加,可不是这么回事。

当天,裹尸布分配结束后,他们开始大声呼喊,在场的人都开始跳舞。

在场的年轻人,都会把逝者的躯体扛在肩膀上,载歌载舞,他们并不会因为思念亲人而感到悲伤,一个个反而非常的高兴,在音乐的陪伴下,看着尸骨跳起来一支又一支舞蹈,希望逝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舞蹈会持续很长,直到日落之前,他们才会将尸骨重新放进房子里或者翻入之前的墓穴里。下葬也是非常的讲究,做法也是非常的特别。

通常,他们会把逝者的脸部朝下,投在里面,脚在外面。整个人放进去,族长会放一瓶水到墓穴里,这瓶水会在墓穴里被一直储存,直到下次翻尸节被族里长者拿出来,给每个人一点,带回家里供奉起来,也表好运连连。

整个人去世后,他们翻尸的大概方式就是如此。这样的方式,我算是第一次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好奇,走进了马达加斯加人的翻尸节活动现场,才亲眼目睹了非洲人不一样的逝者处理方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很多时候,玩转在世界各地,总是会让你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不是,我在2017年,我在非洲加纳国家,再一次遇上了当地人去世下葬的处理方式。

这一次,不是发生在山上,而是发生在沿海边上。

当时,我和同事仅仅是下去当地游玩,在离码头不远的一条街上,看到了一处非常的热闹,好像是在卖什么一样。

有人唱歌,有人跳舞,也有人拿着工具。当我从街上的这头走到那一头的时候,也好奇地去看了看。这一次,一看人群堆里,有那么几个人正在搬运一条鱼。

这条鱼可不是活着的,而是一条模型鱼,很大,也很长。同事还以为是他们捕捞到了一直蓝鳍金枪鱼。

差点被我笑蹦了,明显不是真的,而是模型。只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动物被搬来街上玩弄是为何?

起初我以为是他们当地的一个节日,大家正在街上进行这个场活动。后来,我向一个路边商店的老板问了问此事,才知道,我遇上了非洲人去世的丧事。

这可算是倒霉啊,时隔几年,我又遇上了这种事,让人难以想象。

这次看到的现场和我在马达加斯加看到的现场差距太大了。加纳人的做法,也算是我又一次全新的认识。

当时,我看到的场景,据商店老板告知,逝者已经被放进了鱼的模型。

老板告诉我,一般会把逝者放进鱼的模型里,就表示这家的家族都是靠打鱼为生,希望寄予逝者,能祝他们在往后打鱼的日子里,风调雨顺,鱼获满满。

心愿是好的,就是他们的做法我有点不敢相信。

老板告诉我,一般逝者去世后,普通百姓会立马去定制一套模型,然后将逝者放进去后,进行两天两夜的活动,这个活动的举办主要看有没有钱,有钱可以非常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也是可以的,左邻右舍的邻居们都会来帮忙,而亲人们也会到达现场,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在现场,没人会哭的,都是非常的高兴。当然,他们高兴可不是期待逝者去世得好,而是认为,每一个人都会离去,只是离去的方式不一样。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离去,都应该得到尊重,大家应该以快乐的方式送别对方。

尤其是妻子,应该在丈夫离去时,非常高兴地在他的模型前跳舞,吃美食。

当然,在临时定做模型的时间里,逝者应该被放在家里包裹好,和亲人住在一起,亲人吃什么,逝者也要被供上相对应的食物,以表示逝者没有被偏见。

一旦模型做好,逝者会被放进相应的模型,经过亲人和朋友扛着跳舞后,会被抬往海边做最后的送别。

赶海的亲人们会算好退潮的时间,趁着最大退潮时间,将逝者连同模型一起放入水中,让模型带着逝者,顺着浪潮飘向远方。

他们的寄托很大,下葬的方式很特别,我算是第一次遇见。

第一次遇见逝者使用的灵柩模型很特别、第一次遇见逝者的家人是非常高兴的跳舞、第一次遇见逝者是被送入大海的。

当然,也有别的模型,模型的选择和身份有关系,也和亲人的认可度有关系。只要寄予是吉祥的,他们就会选择合适的下葬方式,送别逝者的离开。

有些模型是鱼型,有些模型是跑车型,有些模型是飞机型,有些......

老板的一番介绍,也算是让我大开眼界,要不是见识了人家的入葬方式,我可能还以为他们又在搞什么航模展呢?

虽然很有趣,没有完全了解他们的操作流程,但是仅仅从他们对逝者的入葬方式,我觉得有一点也算是对环境的保护。

他们将逝者放入鱼的模型里,就如把逝者放入小船里一样,放入海里,随大海飘走,让大自然自然消化。这不仅不占用土地,而且也保护了环境。

我认为条件允许的中国人,是不是也可以学学这种入葬方式。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葬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拒绝了大操大办。

虽然非洲人是因为穷才这么做,但是我们中国人可以学学这种理念,还是有其好处所在。只要思念的心在,逝者到哪里都值得祭奠。

不过,话又说回来,每个国家的情况不相同,尤其是马达加斯加的那种做法,确实在当今社会上,已经非常的落后,不值得被人发扬。

写在最后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丧礼方式,首先应该被外人尊重,其次,他们的做法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方面,我认为值得学习,不好的方面,我觉得应该被摒弃。

我航海十几年,去过非洲十几个国家,所去过的国家里,整体上都给我感觉很穷,他们对待人去世的处理方式,确实特殊,不过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本着尊重文化的前提,还是对每一个逝者表达安息的态度吧。




非洲不同的国家,人死后有不同的送葬方式。

下面列举几个国家处理后事的方式:

1、津巴布韦绍纳人在向死者遗体告别后,便来到茅屋外唱歌跳舞,舞越跳越欢快,歌越唱越激昂,一扫开始时悲痛沉郁的气氛。死者埋葬后,人们便开怀畅饮,随着鼓声四起,男人吹起牛角,妇女踏着鼓点,迈着轻快的舞步,摇着脚铃,边跳边唱,全场一片欢腾,歌舞通宵达旦。

2、加蓬若丈夫死了,妻子则水米不进,边哭边跳或光着上身在地上悲痛欲绝地来回翻滚,以示对丈夫的死别之情。村里死了人,几乎全村妇女都要跑到村外道路上,边哭边跳地向死者告别。灵车行走时,除总统坐的汽车外,别的车辆都不得阻挡灵车,也不能超越灵车,以示悼念。

3、贝宁的皮拉族,死者家属开始必须抑制悲痛,任何人不得啼哭。只有当掘墓人将尸首包裹好,用草药熏完、下令敲响丧鼓后他们才能放声痛哭。不哭则巳,一旦哭开,就必须按原有节奏和音量哭下去,直至翌日太阳升起,不得中断。

4、坦桑尼亚哈亚族的人死后,由妇女带头哭,然后左邻右舍的妇女也闻声前来陪着大哭大嚎。守灵4天后,家属要统统剃成光头。齐古阿族死者埋葬后的第二天,死者的母亲要当众把头发剃掉。是夜,死者的兄弟姐妹和近亲都在村中聚会,大哭一场,在哀悼仪式后,由死者的好友将其兄弟姐妹的头发剃光,一个不漏。剃完头,哀悼活动才算结束。




目前世界上以火葬为最多,而非洲却仍以墓葬为主。至于墓址的选择和墓室建造,在非洲有的比较简陋,有的则十分讲究。例如茨瓦纳人在部落酋长和一家之主死后,将用新宰的牛皮包裹尸体,连同生前所属之物一并葬入牲畜栏的大门地方;一般人死后,则用垫子或斗篷包裹,葬在一间供死后住的茅屋里或附近,随后把茅屋烧毁或遗弃。除了墓葬以外,非洲少数地区也有类似印度“天葬”的习俗。就是把尸体抬到荒山野岭喂野兽,18个月后,将尸骨拾起放在蕉林内,颅骨则送到埋葬祖先的树丛中,或存放于一个土瓮里。

非洲人热爱歌舞,他们在向死者遗体告别后,便来到茅屋外唱歌跳舞,舞越跳越欢快,歌越唱越激昂,一扫开始时悲痛沉郁的气氛,死者埋葬后,人们便开怀畅饮,随着鼓声四起,男人吹起牛角,妇女踏着鼓点,迈着轻快的舞步,摇着脚铃,边跳边唱,全场一片欢腾,歌舞通宵达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坦桑尼亚   马达加斯加   加纳   灵棚   非洲   非洲人   墓穴   逝者   尸骨   后事   棺材   当地人   葬礼   死者   模型   方式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